1919 年至 1939 年期間是新思想、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經濟動蕩的時期。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徹底屈辱,見證了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 此外,日本在 1800 年代末和 1900 年代初經歷了一段主要的經濟繁榮時期,需要更多的領土來繼續這種增長。 其高度軍國主義的文化進一步加劇了這些緊張局勢。 最終,所有這些事態發展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凡爾賽條約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在巴黎起草了正式的和平條約。 該協議,即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需要放棄其所有殖民地和大部分歐洲領土。 這一安排伴隨著一項規定,即德國軍隊將減少到 100,000 人,萊茵蘭將非軍事化。 德國也被拒絕加入國際聯盟,並被迫向盟國支付相當於 330 億美元的賠款,同時獨自承擔戰爭責任。 對凡爾賽條約以及接受該條約的製度的憤怒導致了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SDAP,或納粹黨)的崛起,該黨公開想要摧毀德國新建立的民主制度。
大蕭條和希特勒的崛起
隨著 1929 年大蕭條的爆發,德國受到的打擊尤為嚴重。 事實上,到 1932 年 2 月,33% 的工作人口失業。 這種情況比政府計劃的任何情況都要糟糕得多,這意味著它只能為 90 萬人提供失業或福利。 這種看似無能的行為,再加上對凡爾賽條約揮之不去的憤怒和對 20 年代初期惡性通貨膨脹時期的記憶,為 NSDAP 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例如,納粹在 1930 年的國會選舉中贏得了 107 個席位和 630 萬張選票。 1932 年春天舉行了總統選舉,希特勒贏得了 37% 的選票。 同年的新一輪國會選舉也見證了納粹黨贏得 37% 的勝利。 最後,希特勒於 1933 年 1 月 30 日被任命為總理。他迅速將德國轉變為獨裁統治,暫停公民自由並於 1933 年 3 月 23 日通過了授權法案,該法案允許他在沒有國會大廈的情況下制定法律。
納粹意識形態
在繼續之前,有必要解釋一下阿道夫·希特勒的世界觀,因為這樣做可以說明為什麼在他上台後戰爭的可能性增加了。 對希特勒來說,世界的本質是種族之間的鬥爭。 在這場鬥爭中獲勝的一個種族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是擁有足夠的生活 Lebensraum(生活空間),以便它能夠保持穩定的人口增長。 因此,在希特勒看來,進入東方尤其是蘇聯的生存空間對於“雅利安人”的勝利至關重要。 他還認為斯拉夫人不如雅利安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為種族滅絕衝突埋下了伏筆。
希特勒世界觀的另一個核心組成部分圍繞著他對“猶太人”的“理解”。 根據希特勒的說法,“猶太人”通過引入民主、人權、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和思想本身,顛覆了世界以鬥爭為基礎的本質。 這使得“強”種族可能輸給“弱”種族。 希特勒認為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生的事情,因此他著迷於防止另一次這樣的自然顛覆。 這種痴迷影響了納粹的大部分外交政策決定。
德國的重新武裝和侵略
儘管在國際舞台上有一些表面上的和平行動實例,例如 1934 年與波蘭的和平條約和 1935 年與英國 (UK) 的和解協議,希特勒在 1930 年代的外交政策總體上是敵對的。 例如,1933 年 10 月,德國退出了國際聯盟。 然後,希特勒於 1935 年重新引入徵兵制度,大幅增加了德國軍隊的規模。 1936 年 3 月 7 日,希特勒將萊茵蘭重新軍事化。 隨後在 1937 年 11 月與他的軍事領導層會面,他在會談中確定戰爭的時間範圍是 1943 年至 1945 年。次年,德國吞併了奧地利和蘇台德地區,這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地區,該地區主要是講德語的地區。 捷克斯洛伐克的其餘部分隨後於 1939 年 3 月被吞併。最後,德國於 1939 年 9 月 1 日入侵波蘭。 這是壓垮英國和法國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於 9 月 3 日對德國宣戰。
日本經濟繁榮
當德國在歐洲發動戰爭時,另一場衝突已經在亞洲上演。 然而,要了解第二次中日戰爭,一些背景是必要的。 幾個世紀以來,日本一直孤立無援。 但是,在 1800 年代中期,它開始向世界其他地區開放,允許與西方列強進行貿易,並吸收他們的一些技術、軍事組織方法和法律體系。 1890年,日本通過了新憲法,成為實行選舉的專制半民主國家,但議會的權力微乎其微。 所有這些導致了顯著增長,日本人口在 20 世紀初增加了 1500 萬。 然而,缺乏良好的農田和相對較少的自然資源意味著該國需要轉向帝國主義來維持這種繁榮。
日本領土擴張

1895年,日本在第一次甲午戰爭中打敗了中國。 緊隨其後的是 1905 年的又一次軍事勝利,這次是對俄國的勝利。 然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接管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但在衝突結束後不允許保留它。 然而,在 1920 年代後期,經過多年的軍事和外交壓力,中國讓日本控制了滿洲(中國北部地區)的鐵路。 1931 年 9 月,當其中一條鐵路被炸毀時,緊張局勢顯著加劇。 實際上,日本應對這次襲擊負責,實施襲擊是為了證明在該地區採取進一步軍事行動是正當的。 因此,轟炸後不久,日本軍隊入侵滿洲,建立傀儡政權並開始向南推進。 終於,1937年7月,中日士兵在北京(今北京)附近交火,這給了日本發動全面侵華的藉口。 就這樣,亞洲的戰爭開始了。
二戰的前奏見證了德國和日本的經濟動盪、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帝國野心。 最終,所有這些因素導致了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