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真的會冬眠嗎?

一隻灰熊在它的巢穴裡。

熊可能不被視為真正的冬眠者。 他們的體溫降低了大約 12 華氏度,但仍保持在 88 華氏度以上。 在休眠期間,熊也會醒來幾次,這使得這種狀態類似於麻木。 在 1980 年代之前,用於描述熊的“冬眠者”一詞被一些喜歡麻木的人在描述熊的冬眠時避開。 冬眠這個詞在 1981 年被重新定義為“一種特殊的、季節性的新陳代謝減少,同時伴隨著食物稀缺和寒冷的天氣。” 新定義被用來描述在許多動物身上展示的生存技術,而不僅僅是那些溫度下降到接近冰點的動物。 今天,許多生物學家和生理學家說熊冬眠,而其他人則稱其為長期的麻木。 通常冬眠用於描述較長的睡眠,而麻木的特點是睡眠時間較短。

冬眠

冬眠是動物進入以保存能量並在食物稀缺時期生存的狀態。 在冬眠期間,生物體進入持續數天或數月的深度睡眠。 呼吸頻率也顯著降低。 在刺猬和地鬆鼠等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中,它們的體溫也會降至接近冰點(華氏 37 度)。 在蝙蝠中,心率可以從每分鐘 600 次降低到每分鐘 20 次左右。 這種狀態是由動物體內的荷爾蒙變化和晝長變化觸發的,這些變化表明何時必須節省能量。 在動物進入冬眠之前,它們會儲存脂肪,這有助於它們度過漫長的冬天。 在冬眠期間,一些動物可能會短暫醒來以進食或排便。 從冬眠中喚醒可能需要幾個小時,並會消耗動物大量的能量儲備。 “真正的冬眠者”一詞用於描述一小群動物,包括鹿、老鼠、蛇、土撥鼠、地鬆鼠和一些蝙蝠。 今天,冬眠這個詞甚至被用來描述其他更輕的狀態,比如麻木。

麻木

眾所周知,包括花栗鼠在內的許多動物在寒冷的冬天都會進入麻木狀態,作為一種生存機制。 Torpor 類似於冬眠,因為心率會下降,呼吸速度會減慢,體溫也會顯著降低。 但與深度冬眠不同的是,動物只進入休眠或睡眠期大約一兩天,然後醒來覓食。 與深度冬眠的動物相比,體溫也只降低幾度。 進入麻木狀態的動物可以說是在保存能量覓食的同時,從嚴寒的冬日中休息一下。 在動物活躍的時期,它們保持正常的體溫和生理速率,只是為了節省能量而進入麻木狀態。 從麻木中喚醒需要大約一小時,包括劇烈搖晃和肌肉收縮。 從麻木狀態喚醒會消耗大量能量,而不是在麻木狀態期間保存的能量。 麻木是由食物供應和環境溫度的變化引發的。 浣熊、臭鼬和熊被認為是“輕度冬眠者”,它們利用麻木狀態度過冬天。

熊的種類

世界上有八種熊類占據不同的棲息地。 它們包括北美黑熊、棕熊、北極熊、亞洲黑熊、安第斯熊、熊貓和懶熊。 一些物種(例如熊貓)根本不會進入冬眠狀態,而其他物種(例如棕熊和北美黑熊)則進入輕度冬眠或長時間的麻木狀態。 大熊貓通常會通過移動到較低海拔以保暖,然後在夏季到來時返回較高海拔以保持涼爽來應對嚴酷的冬天。

棕熊

棕熊通常在 10 月至 12 月之間進入冬季休息期。 熊會挖洞,然後使用數年來逃離惡劣的環境條件或利用天然洞穴和岩石裂縫。 在淺冬眠期間,熊的體溫和呼吸頻率顯著下降。 心率也會每分鐘下降 8 到 10 次。 血液也被重新分配到主要器官,如心臟、大腦和肺。 在這種狀態下,棕熊不喝水、不排尿或排便。 夏季積累的脂肪被分解以提供能量和代謝水。 在冬季冬眠期間,雄性會損失大約 22% 的秋季體重,而雌性會由於生殖等因素損失大約 40% 的體重。

黑熊

研究表明,黑熊在冬季進入長時間的麻木期,作為在該時期惡劣條件下生存的一種策略。 在此期間,黑熊會表現出生理模式,例如代謝率、心率和體溫顯著下降。 在這種長時間的麻木期間,黑熊通常每天消耗大約 4,000 大卡(根據體脂肪利用率計算)。 在此期間,他們不會進食、飲水、排便或排尿。 然而,當需要出現時,它們很容易進入移動和反應狀態。 他們還表現出對周圍環境的意識,並可以保護自己。 懷孕的雌性也能夠在這種情況下生下後代並餵養牠們。

北極熊

北極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動物之一。 成年雄性重約 1100 磅,而雌性要小得多,重約 660 磅。 北極熊分佈在北極周圍。 在夏季幾乎沒有海冰,因此無法接觸海豹時,它們依靠身體脂肪儲備。 在夏季,生活在陸地上的北極熊會減重約 2.2 磅,並且不得不依賴漿果、雞蛋和海帶等食物,因為它們在等待冬天時缺乏足夠的營養。 北極熊進入真正的冬眠狀態。 然而,懷孕的北極熊會在幾個月(10 月至次年 3 月)進入巢穴產仔並照顧它們,而其他北極熊則在冬季捕獵海豹。 在巢穴中,雌性會降低其心率、新陳代謝和呼吸頻率,但不被認為處於真正的冬眠狀態。 然而,這種狀態可以被描述為輕度休眠。 一些科學家認為,北極熊會進入“步行冬眠”,這是一種輕度冬眠,可以讓北極熊在寒冷的夏季節省能量,同時仍然能夠適度活躍。 各種研究發現,北極熊可以相對輕鬆地進出這種狀態。 北極熊在春季海冰狀況惡化時進入禁食狀態(步行冬眠)。 研究還發現,儘管處於步行冬眠狀態,北極熊的體重仍然顯著下降。 一些專家警告不要在描述夏秋禁食時使用“步行冬眠”一詞,因為它意味著比實際情況更重要的節能。

氣候變化對熊冬眠週期的影響

專家認為,隨著我們的星球變暖,熊的長期昏睡週期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 這一假設得到了西班牙等國家的觀察結果的支持,在這些國家,人們發現棕熊在比利牛斯山脈應該處於冬眠的時期漫遊覓食。 專家認為,比平常溫暖的冬天阻止了熊開始冬眠週期。 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的傑瑪·羅德里格茲 (Gemma Rodrigez) 認為,如果氣候變化繼續提供溫暖的冬天,西班牙的棕熊最終可能會學會抵制他們昏昏欲睡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