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評論論文中發表最近在科學機器人認知機器人學家、認知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討論了人類「自我意識」的概念,並探討如何使用機器人來更好地理解這一現象。
作為人類,存在或擁有自我的體驗——包含在我們的身體內並能夠在世界上行動——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自然而然的,伴隨著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和生活中都是同一個自我的感覺。機器人可以用作自我(及其子組件)的具體模型,也可以用作心理實驗的測試平台。作者提出,機器人有可能產生一些有助於人類「自我意識」的過程。
作者為義大利 IIT-義大利理工學院人機互動社會認知部門負責人 Agnieszka Wykowska、英國雪菲爾大學認知機器人學教授 Tony Prescott 和 Kai Vogeley,德國科隆大學精神科與心理治療系教授。
這項探究源自於這樣一種觀點,即人類的自我意識本質上與擁有身體、感覺它、體驗行動和互動有關。當前人類認知研究中出現的一個關鍵觀點是,人類的自我意識不僅僅是一件事,而是由許多持續的過程組成,例如「擁有」身體的感覺和擁有「代理」的感覺, 」 這就是對自己行為的控制感。
今天,機器人學家的目標是建造能夠可靠地區分自己的身體(自我與他人的區別)並檢測自己行為的後果(代理)的機器人。從這個角度來看,機器人可以作為人類自我意識認知過程的具體模式。然而,機器人也可以用作探索自我意識的實驗探針,因為它們擁有身體並且可以與人類及其環境互動。
三位作者探索了以這兩種具體方式使用機器人。
第一個是對機器人進行編程,以模擬人類思維和大腦中與自我體驗相關的過程,正如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所理解的那樣。目前的研究表明,人類的自我意識是大腦對其感官體驗及其在產生這些感官訊號中的作用的最佳解釋。機器人作為一個身體體現的演員,是測試這些理論的合適平台。
第二種方法是在心理實驗中使用機器人,人類與它們互動,而機器人則展示社交能力,例如透過語言或共同註意力進行溝通。這些實驗可以分析人們是否將這些機器人視為社交他人,以及他們對機器人的心理狀態是否與與其他人互動時的心理狀態相似。
Wykowska 團隊在印度理工學院進行的一些實驗已經表明,有時,當人類作為一個團隊一起行動並且機器人被視為有意圖的代理人時,人類會與機器人產生聯合代理感。
作者也將人類在生命過程中自我意識的發展與將其某些特徵轉移到機器人的可能性之間建立了聯繫。例如,到了 4 歲時,孩子們就會感覺到自己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存在,而其他人也有自己。
透過為機器人創建類似人類自傳體記憶的記憶系統,人們開始在機器人中研究自我的這些面向。然而,這項工作還處於早期階段;目前的機器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每天都在持續存在,也沒有意識到其他人(人類或機器人)是自我。
參見
該文章還強調了透過機器人技術理解自我意識的未來方向和開放挑戰,特別是當人類因精神分裂症或自閉症等特定條件而受到損害時。透過了解這種多樣性,作者希望科學家能夠對自我體驗的組成部分獲得新的見解。
更多資訊:
Tony J. Prescott 等人,透過機器人技術了解自我意識,科學機器人(2024)。DOI:10.1126/scirobotics.adn2733
引文:
如何利用機器人技術來更好地理解人類的「自我意識」(2024 年,11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