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 比任何其他創新更能代表技術與文化之間的成功結合。在其創作的基礎上,弗勞恩霍夫研究所剛剛宣布結束學士學位課程。事實上,它的專利剛剛進入公共領域。回顧這種徹底改變了我們的使用和音樂產業的格式。
- 80 年代末期—最初的發展
MP3 的設計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80 年代末,並於 1993 年首次推出。工作原理很簡單:將音訊資料壓縮到人耳可以接受且幾乎無法察覺的程度。
![](http://webbedxp.com/tech/misha/app/uploads/2017/05/1987.jpg)
在這一點上,開發團隊的工作在概念上非常接近運營商AT&T在20世紀初美國電話開發過程中所使用的工作。使用盡可能少的資源,同時保持對話的清晰度。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將與心理聲學建立許多聯繫。
最著名的軼事之一是蘇珊娜·維加 (Suzanne Vega) 的歌曲《湯姆的晚餐》(Tom's Diner)。這是“雙盲”測試中最常用的。它的簡單性和安排的巧妙性使得能夠有效地註意到編碼演算法中最輕微的缺陷。
- 1995 年-MP3 胎死腹中
儘管如此,MP3 的起步並不順利。作為史蒂芬·威特在他的書中講述了“音樂如何變得免費»早在 1995 年,MP3 就已經宣布消亡。因此,這種需要多年發展的格式的未來並不光明。但事情很快就會改變。
- 1997 – Winamp
那一年,Winamp是第一個整合MP3解碼的軟體。憑藉其可自訂的皮膚系統,它的下載量將在發布八個月後超過三百萬次。 Winamp 將成為正在進行的革命中的第一塊磚。
- 1999 – 納普斯特
第二大塊無疑是 Napster。它由 Shawn Fanning 和 Sean Parker 創建,是第一個 P2P 檔案共享服務。如果我們已經可以透過IRC或新聞群組交換MP3,Napster將大大簡化原理,從而使音樂盜版爆發。它將在 2001 年 7 月(即推出僅兩年後)關閉時付出代價。但道路向它的許多化身敞開:Kazaa、Limewire 甚至 Gnutella。
- 2001 – L'iPod
繼檔案格式、電腦播放器和取得 MP3 的軟體之後,iPod 是音樂非物質化的最後一塊基石。在逐漸被智慧型手機取代之前,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截至2010年8月,已售出2.75億冊。蘋果能夠在正確的時間抓住這一趨勢,並利用P2P的爆發。但該公司很快就會改變主意。
- 2003 – L'iTunes 音樂商店
在推出便攜式音樂播放器不到兩年後,史蒂夫·賈伯斯 (Steve Jobs) 推出了 iTunes Store 的前身,目前該商店專門用於音樂。這將是第一次擺脫 MP3 的超級統治地位。蘋果確實選擇了 AAC,這是一種更新的、質量更好的新壓縮格式,並且它將從 DRM 中鎖定,以防止它們在 P2P 中進行交換。
- 2006 年-串流媒體的開始
在這些服務成為新的首選收聽模式之前,其起點再次基於 MP3。例如,Radio Blog Club 或 Blogmusik 就是這種情況,您可以上傳自己的 MP3 檔案以在播放器中提供它們,例如整合到您的網站中。但 SACEM 最終戰勝了這兩個系統。第一個最終關閉,而第二個以現在眾所周知的 Deezer 品牌重生。
- 2008 年-Spotify 進軍海盜灣
如果該服務自推出以來一直是基於 Ogg Vorbis 格式,那麼它在測試版中仍然使用從海盜灣下載的 MP3 檔案;這是作者兼研究員 Rasmus Fleischer 最近向 TorrentFreak 透露的內容。必須要說的是,當時在 P2P 中找到某些稀有物品比在專業和獨立唱片公司的數位目錄中要容易得多,後者還處於起步階段。
- 2000 年代末期-無損的誘惑
從 2008 年開始,Qobuz 開啟了未壓縮檔案甚至工作室大師的道路。 Tidal 將在 2014 年追隨這一趨勢,Pono 將在 2015 年追隨這一趨勢。第一個是法國製作人 Yves Riesel 的作品,另外兩位分別是藝術家 Jay-Z 和 Neil Young 的作品。但他們所針對的客戶群似乎太小,無法找到可持續的經濟模式。
![](http://webbedxp.com/tech/misha/app/uploads/2017/05/2007.jpg)
因此,接下來的幾年將標誌著 MP3 面對 iTunes Store 的 AAC 和目前構成合法服務大部分的串流服務的緩慢侵蝕。儘管如此,對於那些繼續非法下載的人來說,它仍然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格式。它在累積了十五年以上非物質化音樂的個人的音樂庫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因此,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的聲明更多的是鼓勵人們使用其他更新的格式,而不是簡單地終止我們的設備將繼續支持的 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