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更小。在統治下摩爾定律,電子業已將這場競賽保持了五十多年。以至於必須開發新材料以避免量子滑移,以至於這些組件的尺寸現在可以在原子尺度上測量。
記錄儲存密度
事實上,荷蘭代爾夫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創建了一個非常小的儲存單元,其寬度只有 100 奈米。儲存的每一位資料都儲存在單個原子上,從而實現整個裝置 1 KB 的非凡容量。為了公平地衡量這個數字,應該指出的是,這代表每平方英吋約 500 太比特的儲存密度,比目前商用硬碟好 500 倍。
對於那些更喜歡進行更具體比較的人來說,“理論上,這種存儲密度可以將人類寫的所有書籍存儲在一張郵票上”,科學家團隊負責人桑德·奧特(Sander Otte)解釋道。
穩定且自動化的技術...
與任何二進位儲存系統一樣,有兩個位置可記錄。研究人員在銅原子的表面拖曳一個氯原子。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原子形成了一個完美的方形網格,在這個網格上移動氯原子非常容易。如果後者在上面,則必須讀取 1,如果在下面,則讀取 0。
研究人員還找到了一種方法來產生特殊標記,以指示行或檔案的結尾,或應忽略下一個空格。
由此開發的系統足夠可靠且功能齊全,能夠自動化。換句話說,研究人員不需要「手工」將原子一一放置。
但還遠遠不是我們的日常現實
這是否意味著這項技術將很快落地到我們的電腦上?可能不會。目前,它的操作似乎與實驗室中獲得的特定條件密切相關。為了使銅和氯原子穩定並保持所需的組織狀態,必須將它們置於真空狀態和 77° 開爾文溫度下,即零下約 196°C。
儘管重要性有限,但這項進展非常令人鼓舞,因為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在原子層級儲存資料的想法。如果這項技術有一天離開其最初的實驗室,它的使用可能會從根本上徹底改變高科技領域,在高科技領域,儲存我們數位生活每天產生的數十億兆位元組的問題越來越成問題。我們每天都會產生大約 2.5 兆位元組的數據,其中包括我們在社群網路上發布的貼文、我們的照片、我們的電子郵件和我們的訊息。大量不成比例的數據解釋了為什麼解決方案在不成比例的小數據中顯得矛盾…
來源 :
代爾夫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