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AirPods為頭盔的小世界帶來了一些神奇的東西真正的無線,因為當時他們還沒有被召喚。憑藉其內部晶片 W1,AirPods 消除了配對的困難,並完美整合到 iOS 和 macOS 世界中,因為您可以在 iPad、iPhone 或 Mac 上使用耳機及其內建麥克風,而無需提出任何問題。儘管存在一些小缺陷或明顯的改進點,但仍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大約三年後,Apple 重新推出 AirPods(我們稱之為 2,以區別於前代產品)。那麼邏輯上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它們是否改變了一切,或者,讓我們更現實一點,是否足以值得冒險一試?
相同…
讓那些等待新設計的人為之哀悼。從外觀上看,新款 AirPods 與前代產品相同。這有其優點和缺點。優點是舒適度總是好的。因此,每隻耳機的重量不超過一根羽毛(4 克,而存儲和充電盒達到 38 克),並且適合大多數耳機,不會意外脫落 - 即使您決定去跑步。更好的是,它可以在那裡停留幾個小時而不會傷害您。
另一方面,從邏輯上講,我們發現了同樣的缺點,主要是對外部噪音的隔離非常差,這將使得在嘈雜的環境中收聽有大量口頭幹預的播客變得困難——也許是地鐵。
因此,同樣的人體工學原理(當您將它們從耳朵上取下時,音樂就會中斷)以及相同的聲音表現。我們的測量結果幾乎是相同的,無論如何,差異還不足以讓我們能夠談論明顯的演化。功率方面的差異(第一代略高)很可能與耳機在我們的測量工具中的位置的微小變化有關。如果只是為了這個,我們仍然無法將其推薦給發燒友——無論如何也不能用來聽他們最喜歡的歌曲。
無論如何,從一款耳機切換到另一款,無論是聽音樂、Podcast還是觀看電影或連續劇,我們都不可能區分兩代 AirPods。結果非常誠實,但並不特別。根據耳機在耳朵中的方向,它會有很大差異...
為了更好…
改進在哪裡?第一個是新的H1晶片,相容於藍牙5.0,因此取代了W1。它提供了召喚 Siri 的可能性,而無需雙擊耳機主體。一個« 迪斯,西里 »足以喚醒個人助理來播放音樂、撥打電話或詢問路線。如果您在跑步時使用 AirPods 並且擔心不安全的手將其移動,這一點尤其方便。另一個積極的副作用是,雙擊可以分配給另一個操作,這樣可以防止當您重新調整耳機時 Siri 痛苦地啟動。
尤其是 Siri 的反應仍然有點慢而且令人沮喪。緩慢,因為有時需要一秒鐘(或更長,對於不耐煩的人來說是永恆)才能顯現出來。令人沮喪的是,一方面是因為你必須等待反應,另一方面是因為你經常需要重複幾次才能讓 Siri 意識到輪到她了。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都不知道我們是否被聽到,因為沒有小聲音警報警告我們語音助理已啟動。最終,這些小問題並不能鼓勵人們呼叫 Siri。
此外,還提供了H1晶片以確保進一步的進步。除此之外,我們正在考慮在複雜環境(尤其是大風環境)中通話時提供更好的語音品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沒有註意到任何真正的變化,但是第一款AirPods已經陪伴我們近三年了,在這方面已經非常出色了。
宣布的另一點進展是,一台蘋果設備與另一台設備的連接速度據說快了一倍。再說一遍,實際上,例如,當從 iPhone 切換到 Watch 或從 iPad 切換到 MacBook Pro 時,我們並沒有註意到任何明顯的變化。
特別是因為你總是必須進入 iOS 控制中心或 macOS 藍牙選單,從一個切換到另一個…當然,AirPods 仍然是這方面最容易使用的產品之一,但如果蘋果能改進的話那就太好了物,以便提供其他無線耳機所提供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同時連接到多個裝置。
可以使用 macOS 上的應用程式(例如 AirBuddy)來嘗試追趕,但它仍然沒有我們希望的那麼完美和流暢。無論如何,我們注意到,由於第三方應用程序,第二代在 Android 下仍然可以正常運行。
儘管有這些缺點,但日常使用的樂趣仍然存在,配置也很簡單。這一點上,AirPods的魔力依然存在。所以我們會想要更多的魔法…
甚至更多無線…
和所有頭盔一樣真正的無線AirPods 放置在一個也可用作充電器的盒子中,一旦您將其收起,它就會立即充電,這提供了額外的舒適度,並確保它們始終可以使用。
由於採用 Qi 技術,AirPods 2 充電盒受益於感應充電,這項承諾變得更加容易兌現。換句話說,只需將它們的外殼放在您的 AirPower(或任何其他已上市的感應充電器)上,整個設備就會充電。盒子前面的一個小二極體會告訴你一切是否準備就緒。雖然速度不是很快,但感應充電很實用。
我們使用無線充電器(貝爾金 Boost Up 充電板 10 W)進行測量,充電盒充電需要 5 小時 05 秒,而耳機的電池續航時間幾乎與耳機相同(5 小時 12 秒)。當您將這些耳機放入家中時,需要 44 分鐘才能達到 100% 的充電速度。
這種額外的舒適感是否值得 229 歐元,就看你自己了,與 AirPods 2 搭配「經典」外殼售價 179 歐元相比,這意味著額外花費了 50 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