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 30 年代後期,在納粹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之後,納粹德國的侵略日益增加。 然而,希特勒的主要興趣在於與蘇聯 (USSR) 的戰爭。 但是,由於英國 (UK) 和法國是蘇聯的盟友,這就需要德國首先對付它們,同時還要防止蘇聯的報復。 所有這一切最終導致了 1939 年 8 月 23 日德國和蘇聯之間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
1930 年代的德國侵略
阿道夫·希特勒於 1933 年 1 月 30 日成為總理。儘管有一些措施表明他對外交感興趣,例如 1934 年與波蘭的和平條約和 1935 年與英國的和解協議,但希特勒的外交政策總體上是敵對的。 例如,1933 年 10 月,德國退出了國際聯盟。 然後,希特勒於 1935 年重新引入徵兵制度,大幅增加了德國軍隊的規模。 1936 年 3 月 7 日,希特勒重新軍事化萊茵蘭地區,這是德國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的地區。 隨後在 1937 年 11 月與他的軍事領導層會面,會上元首確定了他的戰爭時間表——將其定在 1943 年至 1945 年之間。次年,德國吞併了奧地利和蘇台德地區,這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地區,該地區主要是講德語的地區。 捷克斯洛伐克的其餘部分隨後於 1939 年 3 月被吞併。此後,希特勒將目光投向了波蘭。
希特勒對斯拉夫人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解
在解釋允許德國入侵波蘭而不用擔心蘇聯報復的條約之前,有必要確立希特勒對斯拉夫人和馬克思主義的看法。 根據希特勒的說法,世界的本質是種族之間的鬥爭。 在這場鬥爭中贏得一場比賽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擁有足夠的生活空間 (Lebensraum)。 因此,希特勒認為,獲得東方的生存空間對於“雅利安人”的“勝利”至關重要。 再加上他認為斯拉夫人不如雅利安人的觀點,這為針對蘇聯的種族滅絕衝突奠定了基礎。 希特勒認為馬克思主義(以及資本主義和民主)是由“猶太人”引入的,目的是顛覆世界以鬥爭為基礎的本質,這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情況。 在理解 1939 年的納粹-蘇聯條約時,有必要牢記這些信念,因為這樣做有助於理解德國與其意識形態和種族敵人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對國際社會造成的巨大衝擊。
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
1939 年 8 月 23 日簽署了以蘇聯外交部長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和德國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的名字命名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條款如下:德國和蘇聯同意互不攻擊對方。 此外,他們還同意不支持第三方與其中一方作戰,並就共同感興趣的事務保持聯繫。 該協議的到期日為十年,可選擇續簽五年。
至關重要的是,該協定還包含一項將東歐劃分為德國和蘇聯的協議。 蘇聯獲得了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芬蘭、比薩拉比亞(今烏克蘭和摩爾多瓦)和波蘭東部,而德國獲得了波蘭西部。 當然,由於戰爭還沒有在歐洲打響,條約的這一部分最初是保密的。 但是,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後果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國入侵波蘭。 然後,9月17日,蘇聯也入侵了該國。 這些入侵之後,蘇聯於 1939 年 11 月 30 日進攻芬蘭,標誌著冬季戰爭的開始。 第二年,波羅的海國家被吞併並變成了蘇維埃共和國。 但是,當蘇聯在東歐打帝國主義戰爭時,德國也在西方打自己的戰爭。 此外,從 1940 年到 1941 年,德國軍隊開始在蘇聯邊境集結。 然後,在 1941 年 6 月 22 日,第三帝國入侵蘇聯(這次入侵被稱為巴巴羅薩行動),使《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無效。
總之,《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簽訂的。 該條約允許德國入侵波蘭而不用擔心來自蘇聯的報復。 然而,由於希特勒對東方的斯拉夫人、馬克思主義和生存空間的信仰,德國和蘇聯之間的和平總是暫時的,不到兩年後的巴巴羅薩行動就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