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 年 9 月,德國入侵波蘭,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入侵相當迅速,波蘭的防禦迅速落入德國軍隊(國防軍)手中。 儘管如此,了解有關入侵及其領導的一些細節可以更好地理解納粹德國和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0 年代的德國侵略
儘管 1934 年與波蘭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並於 1935 年與英國 (UK) 簽訂了和解協議,但阿道夫·希特勒在 1930 年代的外交政策總體上是敵對的。 例如,德國於 1933 年 10 月退出國際聯盟。隨後於 1935 年重新引入徵兵制,從而大幅增加了德國軍隊的規模。 而且,這樣的行為明顯違反了凡爾賽條約。 希特勒於 1936 年 3 月 7 日對德國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的萊茵蘭地區重新軍事化也違反了該條約。
由於盟軍似乎不願阻止他的侵略,元首在 1937 年 11 月的一次會議上確定了戰爭的時間表——將其定在 1943 年至 1945 年之間,但表示最早可能在 1938 年發生。德國隨後於 1938 年 3 月吞併了奧地利,同年 10 月,緊隨其後的是蘇台德地區,這是一個主要以德語為母語的捷克斯洛伐克地區。 捷克斯洛伐克的其餘部分於 1939 年 3 月被吞併。此後,希特勒將目光投向了波蘭。 然而,英國和法國都保證如果德國入侵波蘭就與德國開戰,這意味著希特勒需要採取額外措施才能繼續他的帝國野心。
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
隨著武裝衝突迫在眉睫,蘇聯與英國和法國結盟,希特勒需要在兩條戰線上防止戰爭。 這導致了 1939 年 8 月 23 日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以蘇聯外交部長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和德國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的名字命名,德國和蘇聯同意互不攻擊,並就共同事務保持聯繫興趣。 但是,對於希特勒的擴張主義目標而言,最關鍵的是,該協定還包含一項將東歐劃分為德國和蘇聯的協議。 蘇聯獲得了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芬蘭、比薩拉比亞(現代烏克蘭的一部分和現代摩爾多瓦的大部分地區)和波蘭東部,而德國則獲得了波蘭西部。 然而,由於戰爭尚未開始,該協議是秘密的。
德國入侵波蘭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國陸軍的 66 個師湧入波蘭邊境。 這次入侵的理由是假設波蘭襲擊了格萊維茨的德國廣播電台。 實際發生的事情是,納粹從附近的監獄帶走一名囚犯的屍體,給它穿上波蘭軍裝,然後把它留在廣播電台。 儘管如此,由於波蘭“違反”了上述 1934 年互不侵犯條約的條款,因此這場戰爭理應成為必然。
入侵本身也許是最明顯的 example 國防軍的閃電戰(英語,閃電戰)。 這涉及德國人將大量坦克、飛機和大砲集中在一個地區。 此後,坦克駛過並碾過一切,隨後步兵完全清理了該地區。 由於波蘭的防禦工事非常稀疏,他們無法充分防禦這種壓倒性的火力。 蘇聯人也在 9 月 17 日入侵並迅速佔領了該國東部(根據《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協定》的條款),這一切都沒有得到幫助。 最終,大部分大規模戰斗在一個月內完成,最後一批波蘭部隊於 1939 年 10 月 6 日投降。
後果
1939年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 然而,他們未能為波蘭提供任何有意義的支持,導致其迅速衰落。 在八個月的虛假戰爭時期之後,德國繼續其軍事征服,於 1940 年春天迅速入侵並佔領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到 6 月,法國已經淪陷。 最後,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國入侵蘇聯,背叛了《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企圖實現希特勒對德國人在東方的 Lebensraum(生存空間)的設想。
德國入侵波蘭標誌著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雖然戰鬥本身很快,但它是在多年的領導下進行的。 此外,其後果是德國接管了西歐的大部分地區,隨後入侵了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