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海嘯漣漪疑似來自毀滅恐龍的小行星撞擊

大麥克由臭名昭著的恐龍滅絕小行星產生似乎留下了至今仍可見的漣漪。 圖片來源:Alexyz3d/Shutterstock.com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了 6,600 萬年前臭名昭著的恐龍滅絕小行星引發海嘯到達北美淺水區時留下的痕跡。 如果他們是對的,那麼這些就是地球上最大的這類構造。
加里金斯蘭博士路易斯安那大學拉斐特分校的教授參與了兩個看似無關的項目,但後來發現了意想不到的聯繫。 他正在研究標誌著白堊紀時代結束的希克斯庫魯伯隕石坑。 同時,他也指派研究生使用反映地下成分變化的探地雷達繪製路易斯安那州北部煤層氣的存在。
一名研究生 Kaare Egegahl 為金斯蘭帶來了一張地層圖像,顯示了地質「地平線」上的波紋痕跡,其中物理特徵發生了顯著變化。
「我知道他的圖像位於[白堊紀/古近紀]附近鉀/鉑,知道從 3D 到希克蘇魯伯 (Chicxulub) 的方向,將 2 和 2 放在一起,然後驚呼……天哪,」金斯蘭在陳述。
多年後,經過進一步調查,這些漣漪成為《科學》雜誌上一篇論文的主題。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 它們看起來就像是普通海浪在沙灘上留下的痕跡,但高 16 公尺(53 英尺),相距 600 公尺(0.4 英里)。

透過觀察將一塊石頭扔進池塘時會發生什麼,很明顯,數英里寬的物體墜入大西洋會產生波浪。 預計像希克蘇魯伯那樣強烈的撞擊所引發的巨大海嘯將沖刷遙遠的海岸線,留下清晰可見的痕跡,特別是在鬆軟的地面上。
多年後發現這些痕跡更令人驚訝,但這些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漣漪之所以得以保存,是因為它們不是在陸地上產生的,而是在當時適當深度的水中產生的。
「這些巨型波紋之所以得以保存,是因為它們是在風暴波底部形成並被古新世深水頁岩掩埋的,」他們寫。 從那時起,曾經的海床的輪廓已被埋在近一英里的沉積物和土壤中。 然而,它們的原因不僅可以從地平線的時間來確定,還可以從它們的方向來確定——直接指向希克蘇魯伯。
作者計算了當時的水深(約 60 公尺(197 英尺))和波紋大小,計算出造成影響的波浪可能高達一英里,匹配之前的估計。
並非所有人都相信。科學新聞引號佩德羅·科斯塔博士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的沉積學家說; “很難看出如此高能量的事件如何形成漣漪痕跡,因為它們通常與平靜得多的環境有關。”
然而,科斯塔博士對最近論文中發現的形狀沒有其他解釋,他說:「也許(希克蘇魯伯撞擊)是一次如此高強度的事件,以至於我們在正常海嘯事件中看到的情況並不適用於這次事件」。
這項發現是在宣布似乎已被殺死的生物化石兩年後做出的。影響日波浪是由北美內海受地震波衝擊而產生的。
本週《IFLSCIENCE》
每週將我們最大的科學故事發送到您的收件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