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瘧疾一直困擾著東南亞的國家,但這種疾病的問題現在已經變得更加嚴重。一群研究人員說,耐藥的瘧疾寄生蟲正在該地區蔓延,這可能會對全球消除該疾病的努力構成威脅。
瘧疾以包括發燒,發冷,噁心和頭痛在內的症狀為特徵,是一種由寄生蟲引起的傳染病,該寄生蟲通過被感染的雌性蚊子的咬傷傳播而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該疾病影響了全球約2.07億人,2012年造成約627,000人死亡。
由於尚無疫苗可預防瘧疾感染,因此瘧疾流行地區的人們通過消除蚊子的繁殖地來保護自己,並通過使用蚊帳和排斥產品來防止蚊子叮咬。
在7月31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研究中,全球抗瘧疾網絡網絡主席尼古拉斯·懷特(Nicholas White)和同事分析了來自亞洲七個國家和非洲三個國家的1,200多個瘧疾患者的血液樣本,並發現瘧原蟲是瘧原蟲造成的寄生蟲對迄今為止的毒品的越來越多,這是迄今為止的毒品,這是迄今為止的毒品。
研究人員發現,現在在東南亞的幾個國家,尤其是泰國,越南,柬埔寨西部和緬甸東部的抗藥性。研究人員還說,柬埔寨東北部,緬甸中部和南部老撾有新興的抵抗跡象,儘管他們沒有發現非洲國家剛果,肯尼亞和尼日利亞的抵抗跡象。
研究人員,研究人員與突變有關,目前在東南亞大陸上普遍存在青蒿素對惡性瘧原蟲的耐藥性,”研究人員寫。 “在標準的3天治療失敗的領域,基於青蒿素的組合療法的長時間課程目前有效。”
惠康信託基金局長傑里米·法拉爾(Jeremy Farrar)表示,如果抵抗力量傳播到非洲,那麼減少與瘧疾相關的死亡人數的進展將被逆轉。懷特說,耐藥瘧疾的患病率比他們預期的要糟,並說需要進行激進的行動以防止其進一步傳播。
“仍然有可能防止甲半米子蛋白抗瘧疾的寄生蟲在亞洲散佈,然後消除非洲,”說。 “常規的瘧疾控制方法是不夠的 - 我們需要採取更加激進的行動,並將其作為全球公共健康優先事項,毫不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