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月15日,一個巨大的儲罐倒塌並釋放了超過200萬加侖的糖蜜,在波士頓的街道上散發著一波糊狀。
致命的糖蜜洪水
粘性的波浪海嘯達到約25英尺高,以每秒50英尺的速度流動。通常由甘蔗製成的深色和粘性液體,通常用於餅乾,迅速吞沒了波士頓的商業街道。該事件殺死了21人,150人受傷,建築物扁平。
現在,事件發生近100年後,科學家終於弄清楚粘性甜味劑的洪水如何變得如此致命,就像蒼蠅一樣垂死粘性蠅紙。
科學家透露,涼爽的溫度可能是指歸咎於為什麼糖蜜氾濫如此致命的原因。冷溫可能導致糖蜜流動得更慢,這使得營救受害者很難進行恢復和清理。
對於11月21日在俄勒岡州美國物理學會的流體動力學分部年度會議上提出的新研究,總部位於丹佛的流體動力學家妮可·夏普(Nicole Sharp)和同事們探索了洪水如何快速移動並造成很大損害的物理學。
粘度和溫度
研究人員研究了當代報紙的歷史記錄和文章,並研究了被洪水淹沒地區的建築物的古老地圖以及國家氣象局的歷史數據。
夏普和同事還研究了黑色種植糖蜜,特別是其流速如何受溫度影響。他們發現該物質的粘度,其抗拒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溫度。
如果是天氣當坦克倒塌時,糖蜜會流動得多,較薄,這可能會減少卡住的人數。在洪水期間死亡的受害者中有一半是因為他們無法擺脫窒息的物質。
夏普說,數據表明粘度由於溫度和糖蜜的高粘度,糖蜜的增加是進行救援工作的關鍵因素。
“糖蜜的粘度可能會增加,”說。 “這聽起來並沒有那麼大的差異,但是糖蜜的高粘度是救援工作的主要因素。”
了解波士頓糖蜜災難背後的物理學與影響公眾的其他事故有關,例如工業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