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已經為 Playstation 5 和其他 Xbox 系列供應中央處理器和圖形處理器,今天繼華碩之後,推出 Ryzen Z1 和 Ryzen Z1 Extreme 晶片。在ROG Ally和Steam Deck之間,AMD也會成為隨身遊戲機之王嗎?
華碩來了剛剛正式確定了 ROG Ally 便攜式遊戲機的確切技術表AMD憑藉Ryzen Z1 Extreme晶片掌控了運算能力。 Z1 Extreme 遠非華碩獨有的客製化晶片,而是與其妹妹 Ryzen Z1(進一步閱讀)一起正式進入 AMD 的 APU 目錄 (1)。了解AMD打算利用這次全球首演的機會,嘗試打造新的產品類別賭博與其他夥伴移動。
另請閱讀:我們嘗試了華碩 ROG Ally:我們更喜歡它而不是 Steam Deck 的五個原因(艾薇兒 2023)
AMD 深諳遊戲之道:十年來,兩大主機廠商索尼和微軟將其晶片(PS4 & PS5、Xbox One & Xbox Series)的命運託付給了 AMD。
因此,對於第一代行動遊戲機處理器,AMD 提供了兩個參考:Ryzen Z1 和 Ryzen Z1 Extreme,華碩為其 ROG Ally 保留了後者。兩款晶片基於相同的基礎打造,即4nm製程,可能的配置在15W到30W之間,Zen 4代CPU部分和RDNA 3代GPU部分。
型號 | CPU:核心/任務 | GPU:圖形單元 (CU) 數量 | L3高速緩衝記憶體 |
AMD 銳龍 Z1 至尊版 | 8 / 16(禪 4) | 12 CU (RDNA3) | 24 莫 |
AMD 銳龍 Z1 | 6 / 12(禪 4) | 4 CU (RDNA3) | 22鉬 |
差異不在於設計,而是晶片的驗證:最好的晶片具有 8 核心/16 任務 CPU、具有 12 個運算單元 (CU) 的 GPU 和 24 MB L3 快取。稍微不太完美的晶片只能實現 6 個核心/12 個任務,只有 4 個 CU 和 22 MB 快取。因此,AMD 已經擁有一系列「遊戲」晶片。這不是第一次,遠非第一次。當 AMD 開始設想這類處理器時,行動性確實是 AMD 願景的核心…大約二十年前。
(1):加速處理單元(加速計算單元)
長期策略
2023 年標誌著的不是策略的落實,而是長期願景的落實。長期來看:AMD 在推出 Fusion 專案後收購了 ATI。一個旨在將 CPU 和 GPU 整合在同一塊晶片上的項目(我們正在談論死)。 2011 年,第一個 APU 誕生了,代號為 Llano。
儘管在當時頗具創新性,但英特爾這個永恆的挑戰者一開始卻很難令人信服。隨後英特爾也推出了行動晶片。其中整合的圖形部分當然不是很強大,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CPU 都比 AMD 提供的要優越得多。
另請閱讀: Ryzen 4000:我們解釋為什麼AMD的這款「超級處理器」可以撼動英特爾(2020 年 3 月)
目前的行動策略無疑可以追溯到 Ryzen 4000 Mobile 和我們在 2020 年測試的著名 Ryzen 4800U。根據我們的測試,這一代晶片是第一款提供 SoC 的晶片,其中 CPU 和 GPU 部件提供了足夠的性能水平,可以在 1080p 下舒適地玩最近的 3D 遊戲。 AMD 借助 Zen 和 RDNA 開發了兩種能夠以一致方式提高效能的架構。這些晶片就像銳龍 6800U或是來自Steam Deck的「Aerith」晶片完成了這些技術塊的驗證。今天,兩款晶片的誕生,甚至可以舒適地運行最新的 3D 遊戲。問題是 Ryzen Z1 和 Z1 Extreme 之間的真正效能差距是什麼。在那裡,答案比預期更難找到…
質疑的績效衡量標準
讓我們從我們所知道的開始:在華碩 ROG Ally 中,在晶片被推至最大 TDP(因此為 30W)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能夠受益於顯示功率為 8.6 TFLOPS 的高性能。因此,我們預計以每秒 60 幀的全高清速度玩《Cyberpunk 2077》(毫無疑問,細節程度較低)。在短暫擁有這款遊戲機之後,這個承諾似乎可以實現,這款遊戲機的 Ryzen Z1 Extreme 的圖形效率比 Steam Deck 高出 5.2 倍。根據 AMD 工程師的計算,比 Nintendo Switch 的 Tegra X1 多了 21 倍。這是可以理解的:最初的 Nvidia Tegra X1(當時採用 20 nm 工藝,後來採用 16 nm 工藝)與 Z1 Extreme 4 nm 工藝相隔多年。
然而,要小心圍繞萬億次浮點運算(原始計算)和每秒幀數的實際性能得出的倉促結論。作業系統、不同技術「層」以及軟體驅動程式的影響比理論效能指標更重要。既然我們談論的是理論表現,我們在 The Verge 的同事收集的 Powerpoint 投影片揭示了來自 AMD 傳達的規格或 AMD 基準測試的奇怪不一致。
透過分析全高清(無 FSR 縮放)的本機性能結果,我們沒有看到這兩種晶片之間的所有預期性能差異 - Z1 Extreme 集成了 12 個 CU,而 Z1 僅集成了 4 個 CU。雖然配備圖形核心的ROG Ally 晶片性能好出三倍,但兩種APU 之間的性能差異充其量只是Z1 Extreme(《荒野大鏢客:救贖》)的2 倍,最壞的情況下,在DOTA2 中幾乎為零。
只有對兩台機器進行對比試驗,才能做到去麥去糠。這應該會在未來幾個月內發生。因為除了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這種遊戲機格式的中國小玩家(GPD、Aya、OneXplayer)之外,很明顯,競爭對手正在對華碩遊戲機及其晶片產生極大的興趣……甚至已經在競爭機器上工作。
控制新格式的晶片
自從遊戲不再是利基市場並佔據許多 PC 玩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有時甚至超過某些人的 25%)以來,已經有好幾年了!但由於價格大多超過一千甚至兩千歐元,「嚴肅」的遊戲電腦代表著一筆相當大的投資。這是遊戲機市場比遊戲 PC 市場規模大得多的原因之一(除了其他原因,例如簡單性)。
另請閱讀:ONE X PLAYER mini,一款運行 Windows 11 的中國遊戲機,其功能遠不止 Steam Deck 或 Nintendo Switch(2022 年 7 月)
然而,Z1 帶來了完全不同數量級的銷售承諾……如果 AMD 能夠控制價格的話!雖然 ROG Ally 的價格未知,但可以肯定它不會超過 1000 歐元。你只要看看像 OneXPlayer 這樣的小玩家如何設法發布 1100/1200 歐元左右的機器,就能想像像華碩這樣更強大的玩家有能力降低入場券。得益於更好的產量和對其工業工具的更好控制。
在Steam Deck攻擊之後,如果華碩用ROG Ally進行測試,那麼似乎可以肯定,不僅是中國品牌,而且最重要的是戴爾(已經嘗試過)的「傳統」PC2020 年外星人 UFO),宏碁等人打著各自遊戲品牌的旗號,變出了一台機器。他們的核心是 AMD 晶片。至少現在是這樣。
Nvidia 和 AMD 控制遊戲,那麼 Intel 呢?
AMD 及其競爭對手 AMD 控制著各個遊戲領域。 AMD 為索尼和微軟的家用遊戲機、一些具有整合 GPU 的個人電腦以及便攜式「個人電腦遊戲機」的新興市場提供支援。 Nvidia 在 PC 領域(Steam 的市佔率超過 80%)和 Nintendo Switch 的輕遊戲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如果說 Nvidia 多年來一直在開發最好的架構,那麼 AMD 在新一代機器上擁有優勢。一方面是因為公司知道如何為客戶服務。也因為它是兩者中唯一允許利用 PC 目錄所需的兼容性的產品。 Nvidia 在設計一款具有 x86 CPU 的一體化晶片之前無法做到的事情(從紙面上看,這應該很快就能實現)IFS 2.0 的出現,英特爾可能“租用”其IP)。
還有另一個在PC領域理論上非常合法的玩家,似乎擁有攻擊AMD的武器:巨頭英特爾。和他一樣,他設計了帶有整合 GPU 的 x86 晶片。但英特爾仍存在弱點,例如因雕刻較粗糙而導致能耗更大。以及 Xe GPU,其效率低於 Ryzen Z1 使用的強大 RDNA3 架構。或甚至軟體相容性較差(但明顯有所改善),以及遊戲領域比 AMD 更薄弱的環節。但這巨頭擁有一項技術發展:Intel 4 雕刻、新的圖形架構等。
與此同時,AMD 正在穩步在便攜式 PC/遊戲機領域確立自己的地位,暫時沒有競爭。如果英特爾和英偉達不採取任何行動,很可能成為遊戲機皇帝。
來源 : A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