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部落格圈、維基百科、Agoravox、Facebook 等“公民新聞”,甚至是點對點 ?那就是真實
‘傷口’互聯網的。這是多明尼克‧馬尼埃斯 (Dominique Maniez) 的觀點,他是前電腦記者、翻譯家,也是美國國立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院的教師。
維勒班在他的新書中網路的十大瘟疫:一個神話般的工具的危險,Dunod 於上個月發布。一部作品(請參閱訪談末尾的方框)誰給了我們
想質疑它的作者。他反駁自己寫了一份針對網路的控訴書,而是說要喚醒每個人的批判精神。01網。 :在你的書中,你挑出了維基百科、Web 2.0、部落格、全社群趨勢…但你首先攻擊了 Google 及其用途。這就是引發寫作的契機
書 ?
多明尼克‧馬尼茲:我把這本書翻譯成法文谷歌故事,作者:David A. Vise,來自 的記者華盛頓郵報,並追溯了科技金融傳奇
公司。我發現谷歌的陰暗面根本沒有被探索過。我做了一些研究並問自己:為什麼我們不問任何問題就可以如此輕鬆地使用谷歌?有一些圖書館
電腦將 Google 頁面作為主螢幕,人們在 Google 輸入欄位中輸入網站位址,而不是在網址列中輸入...為什麼,你覺得?
我們必須說實話:谷歌看起來很實用,速度很快,而且免費……我並不是說它是一個糟糕的搜尋引擎,而是我們對它抱有不合理的、最重要的是輕率的信心。這就是你批評維基百科的原因,不是嗎?
所有這些「瘡口」的共同點是與知識、知識以及網路在傳播這些知識中的作用的關係。大家只能同意這個事實
分享知識。我只是懷疑這種主要問題是匿名的現象的有效性。你需要過濾器。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這是好事,但它是一把雙面刃。針對內容託管網站的訴訟是否不可避免?
最新案例之一是由演員奧利維爾馬丁內斯發起的[反對 Fuzz,編者註],結束了
根據現場經理的信念。這是對經濟信心法的徹底逆轉
digital(LCEN),它表示主持人不對網路上發布的內容負責。如果這個判決得到證實,就會出現網路司法化,那就嚴重了。同時,我們所說的具體性質
Web 2.0 鼓勵了這種趨勢。您是否贊成公共當局目前正在準備的 LCEN 2?
我支持讓人們承擔責任,而不是提倡制定新的殺自由法。例如,就我個人而言,我贊成禁止網路上的匿名。目前的網路似乎也對學生的實踐造成嚴重破壞,廣泛使用維基百科-谷歌的複製和貼上…
當我還是個學生的時候,網路還不存在,複製貼上就已經存在了。我們抄書。但現在,我們正在將這個過程工業化。只需在 Google 中輸入關鍵字,它就會帶您進入
維基百科。這是您身為老師個人的觀察嗎?
是的,當然,還有我的同事。我們常聽說,因為網絡,年輕人不再讀書寫字。您自己固定部落格、貢獻者網站等。但如果不寫、不讀,我們該如何處理這一切?
確實,在計算之初,只有文字。但二十五年後,我們在 YouTube 上觀看影片。並具有什麼品質!至於博客,當你看到那裡寫的東西時,它並不好。
最近,我整理了網友對某篇文章的評論語料庫法國世界報關於共和國總統的婚姻。總共有300則評論。大多數人甚麼也沒帶,沒有
關於不重要的新聞的爭論。所以,是的,人們寫作,但要說什麼呢?您等到書的結尾才討論隱私的危險以及 CNIL 的作用。這不是網路最大的禍害嗎?
我有點想把最好的留到最後。我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末是一名記者,我可以告訴你,CNIL,在電腦雜誌上,我們沒有談論過它。沒人關心。金子,
CNIL 的存在證明了技術並不是中立的。但今天,問題不再是知道我們是否處於一個「老大哥」式的社會:我們就在那裡。問題是如何忍受它。為什麼人們就習慣了呢?
因為他們更願意免費提供個人資訊。相反,它反對免費的神話。事實上,您正在用您的個人資訊換取服務。這是要付出的代價。此外,我們
說我們已經全部存檔了,所以多一點,少一點……但是資訊賦予力量。人們沒有意識到這種政治意義。如果 Vel d'Hiv' 綜述能夠發生,那是因為有文件。當然不是
計算機,但仍然有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