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仅通过哀鸣、咕噜声、咩咩声或哞哞声判断有蹄类动物是快乐还是痛苦吗? 如果可以的话,这可能表明你特别有同理心? 或者你花了很多时间和动物在一起。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动物行为学家埃洛迪·布利耶 (Elodie Briefer) 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同理心得分较高的人更擅长仅通过声音识别动物情绪。
研究如下今年早些时候,Briefer 发表了一篇文章,该文章支持了动物能够听到我们自己声音中的情绪并做出反应的猜测。
Briefer 和她的团队收集了家畜(包括猪、马、山羊和牛)和野生动物(包括野猪和野生普氏野马)的发声录音。
其中一些录音与积极的经历有关,例如动物期待食物或与朋友团聚。
当动物感到害怕、承受压力或与社会隔绝时,就会发出其他声音。
家畜的心率和野生动物的动作被用来衡量发出声音时情绪的强烈程度,或“情绪唤醒”。
人声也包含在混音中。 研究人员创造了一些无意义的词语,并聘请演员以积极和消极的语气说出这些词语。
来自同一动物(或人类演员)的两种声音? 一种是低唤醒度,一种是高唤醒度? 来自 48 个国家的 1,024 名研究参与者播放了该节目。
人们还被要求根据人际反应指数完成同理心调查问卷。
该指数衡量了四种同理心特征:他们倾向于采纳他人的观点、对他人表示同情、在他人有需要时感到痛苦以及想象自己处于虚构的情境中。
总体而言,人们正确解读动物声音含义的概率超过 50%,这比随机概率要好。
人们在检测情绪唤醒水平时比检测动物的情绪类型更可靠。 这可能是因为唤醒是一种压力反应,在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得到保留,通常以高频噪音为代表,说Briefer,该研究的资深作者。
性别和教育水平对人们解读动物声音的能力没有影响,但年龄却有影响,其中20岁至29岁的人最好,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与野生动物相比,人类更能适应其他人类和家畜的声音。 与动物密切合作的人更能理解它们,这表明可以通过接触和练习来改善跨物种交流。
同理心得分高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动物声音的含义。
这一发现反映了另一项研究其中,对猫有更强同理心的人更善于辨别猫的叫声是否与积极的经历(如被刷毛)或消极的经历(如被孤立)相关。
训练人们提高对动物情感生活的理解是可能的,说更简短。
“当学生在课堂上尝试测试时,他们第一次尝试就平均获得了 50% 的正确答案,”她说。
“在我们讨论了有关动物发声的声音和知识后,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在第二次尝试时,他们的正确率通常超过 70%。”
这项研究表明我们所有哺乳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情感系统。
这篇论文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