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玻璃之夜

反猶太主義是納粹種族主義最普遍的形式,它最終在大屠殺中達到頂峰。 然而,在最終解決之前,德國有多年國家支持的猶太人仇恨。 這一時期的關鍵事件之一是 Kristallnacht(碎玻璃之夜,或十一月大屠殺),這是 1938 年 11 月 9 日至 10 日期間針對德國猶太人的大屠殺。

希特勒對猶太人的理解

一群德國人在納粹統治時期閱讀反猶佈告牌。

在了解歧視德國猶太人的具體事例之前,有必要了解阿道夫·希特勒的反猶太主義。 對希特勒來說,世界的本質是鬥爭,特別是種族之間的鬥爭。 這些比賽是按等級組織的。 然而,根據希特勒的說法,“猶太人”通過引入民主、人權、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和思想本身來顛覆這種等級制度。 這使得“強”種族可能輸給“弱”種族。 希特勒認為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生的事情,據說猶太政客背叛了德國軍隊。 因此,他痴迷於防止另一次這樣的自然顛覆。 因此,如何回答這個“猶太人問題”問題為納粹的所有反猶太政策和行動提供了信息。

早期歧視

猶太人的商店在納粹德國被搗毀,作為對猶太人的仇恨的標誌。 圖片來源:Bundesarchiv, Bild via Wikimedia Commons

希特勒於 1933 年 1 月 30 日被任命為總理。他的崛起對許多納粹分子來說是一個信號,表明是時候加強反猶太主義了。 因此,在那一年的整個三月,納粹黨的準軍事組織衝鋒隊 (SA) 的成員突襲了猶太人擁有的商店,將他們拉到街上,毆打他們,並強迫他們舉著標語遊行,上面寫著:除其他外,“猶太豬”。 4 月 1 日,納粹隨後組織了一場抵制猶太人擁有的商店,衝鋒隊人員在猶太人商店外等候,對店主和進入的人進行人身恐嚇。 第一個重要的反猶太法於 4 月 7 日頒布。稱為重建專業公務員制度的法律,它禁止“非雅利安人”在這一領域工作。 這導致在公務員隊伍中僱用的五千名猶太德國人被解僱。

紐倫堡法律

1935 年的圖表顯示了紐倫堡法律下的種族分類:德國人、混血兒和猶太人。 圖片來源:德國政府公共領域,來自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也許最重要的國家強制反猶太主義形式是 1935 年 9 月出台的紐倫堡法律。這個名稱是對兩項具體法律的總稱。 一是《帝國公民法》,規定德國公民必須有“雅利安”血統。 它還聲明猶太人不是雅利安人,因此取消了他們的公民身份。 第二部法律是德國血統與榮譽保護法,禁止猶太人與非猶太人通婚。 猶太人也被禁止懸掛帝國或納粹德國國旗,並被禁止僱用 45 歲以下的雅利安婦女。 簡而言之,在紐倫堡法律出台後,猶太人正式成為二等公民。 因此,這項法律為未來對他們的暴力行為奠定了基礎。

碎玻璃之夜

Ernst vom Rath 的葬禮,德國外交官於 1938 年在巴黎被一名 17 歲的流亡猶太人 Herschel Grynszpan 暗殺。 暗殺事件引發了對德國猶太人的襲擊

1938 年 11 月 7 日,17 歲的赫歇爾·格林斯潘 (Herschel Grynszpan) 槍殺了德國外交官恩斯特·馮·羅斯 (Ernst Von Roth),他是最近被驅逐居住在德國的波蘭猶太人的兒子。 這一事件激起了極大的憤慨,導致 11 月 9 日至 10 日期間針對德國猶太人的暴力狂歡。猶太人擁有的店面被砸毀,猶太教堂被燒毀。

水晶之夜被燒毀的柏林 Fasanenstrasse 猶太教堂的內部視圖; 十一月大屠殺。水晶之夜被燒毀的柏林 Fasanenstrasse 猶太教堂的內部視圖; 十一月大屠殺。

人們還闖入猶太人的家,毆打他們並損壞他們的個人物品。 這些行為是由普通德國人以及沖鋒隊和黨衛軍 (SS) 的成員執行的。 此外,政府告訴警察和消防員不要理會暴力和燃燒的猶太教堂,這助長了不斷升級的屠殺。 最終,在 1938 年 11 月 9 日至 10 日期間,有 100 多名猶太人被殺害,25 至 3 萬名猶太人被送往集中營。

大屠殺的開始

波蘭的前納粹集中營。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十一月的大屠殺標誌著大屠殺的開始。 至少,這是歐洲猶太人待遇的一個轉折點。 事實上,在 1939 年 9 月德國入侵波蘭後,納粹開始強迫猶太人進入貧民窟。 第二年,開始討論將猶太人驅逐到馬達加斯加和西伯利亞等地。 此後,隨著 1941 年夏天德國入侵蘇聯,黨衛軍的特別行動隊別動隊跟隨德軍圍捕和屠殺蘇聯公民。 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就這樣被殺害了。 最後,到 1942 年,波蘭開設了六個死亡集中營(海烏姆諾、貝烏熱茨、索比堡、特雷布林卡、奧斯威辛-比克瑙和馬伊達內克),所有這些集中營的任務都是盡可能多地殺害猶太人。

總之,碎玻璃之夜既代表了反猶太主義高漲的高潮,也代表了公然殘忍的猶太人仇恨的新階段。 事實上,這是自納粹上台以來對猶太人普遍施暴的最猖獗的一次。 此外,它的後果是試圖消滅所有歐洲猶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