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死亡和毀滅之後,世界上一些主要大國的領導人在巴黎舉行了一次會議,以簽署《凡爾賽條約》。不幸的是,一項設計不佳的和平條約與現代世界的全球經濟危機的結合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條件成熟。
關鍵要點
- 第二次世界大戰始於1939年9月3日,英國和法國宣布對德國宣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個地緣政治事件,其基本經濟原因。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德國實施的賠償使該國貧窮,導致其人口中的經濟困境和不滿。
- 1930年代的大蕭條和國際貿易崩潰加劇了歐洲的經濟狀況。
凡爾賽條約和第231條
《凡爾賽條約》中包含的種子會引起戰爭而不是和平。第231條稱為“戰爭有罪條款”,指責德國為戰爭而要求賠償。德國被迫投降殖民地和軍事裁軍。
魏瑪共和國推遲了戰爭賠償金,導致法國和比利時進行報復。兩國派遣部隊佔領了魯爾河谷地區的工業中心,有效地利用了那裡的煤炭和金屬生產。
德國的經濟危機
煤炭和金屬工業的損失造成了經濟衝擊到德國製造業,導致經濟收縮。由於政府印刷了償還內部戰爭債務的錢,過度充氣發生。
雖然最終將在1924年的《美國Dawes計劃》的幫助下實現價格和經濟穩定,但過度充電消除了大部分人壽上的儲蓄中產階級。政治後果是毀滅性的,許多不信任的魏瑪政府是建立在自由民主原則的基礎上。對凡爾賽條約的這種情緒和怨恨提高了更多左翼和右翼激進政黨的普及。
大蕭條
開始大蕭條破壞了創造更開放,合作和和平的戰後世界的任何嘗試。 1929年的美國股市崩潰導致了Dawes計劃的貸款,並完全召回了以前的貸款。貨幣和信貸的收緊最終導致了1931年奧地利最大的銀行倒閉,Creditanstalt在整個中歐都發動了一波銀行失敗。這包括德國銀行系統的完全瓦解。
德國的經濟狀況惡化幫助納粹黨從一個小小的邊緣組織成長為美國最大的政黨。納粹宣傳將凡爾賽條約歸咎於德國的許多經濟困難,並助長了希特勒的普及。他於1933年當選為德國總理。
大蕭條促使各個國家採用更多乞eg-thy-neighbor保護國內產業免受外國競爭的貿易政策。儘管此類貿易政策可以單獨有益,但它們會降低國際貿易以及每個國家 /地區轉向的經濟利益保護主義。沒有獲得原材料的國家經歷了缺乏自由貿易。
從帝國主義到世界大戰
英國,法國,蘇聯和美國人有殖民帝國原料,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等國家沒有。國際貿易的惡化導致形成了區域貿易集團,例如英國的帝國偏好體系。
那些沒有區域貿易集團的國家發現,越來越有必要使用軍事力量吞併急需資源的領土。這需要大量的重新束縛,就德國而言,這是直接違反《凡爾賽條約》的行為。重新設施還強化了需要更多原材料和領土擴展的需求。
帝國主義征服像日本在1930年代初入侵滿洲,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德國在1938年吞併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地區的吞併,這都是需要擴大領土的必要性的體現。但是,這些征服引起了歐洲兩個主要大國的憤怒,在德國入侵波蘭之後,英國和法國於1939年9月3日對德國宣戰。這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始於1939年9月3日,在英國和法國入侵波蘭之後,對德國宣戰。在通過《凡爾賽條約》之後的經濟條件下降,德國的緊張局勢浮出水面。凡爾賽條約呼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進行賠償。納粹政黨從一個小小的邊緣組織成長為政黨,最終導致希特勒作為美國總理的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濟影響是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了經濟,特別是在美國。其中一些包括增加就業,以及工資和儲蓄的增加。戰爭結束後的時期迎來了積極的經濟變化。即使政府支出下降,私營部門的支出也增加了。產出增加,許多美國人加強行業並開發新技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怎麼了?
德國被廢墟留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結束並花了數年的時間重建。它分為兩半,由柏林牆分隔:西德是民主國家,而東德仍然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西方一半以新的貨幣和民主原則蓬勃發展,而東德卻落後於苦苦掙扎的經濟。柏林牆於1989年被拆除,重新整合了兩半。
底線
儘管對和平有崇高的願望,但巴黎和平會議的結果通過將德國分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唯一煽動者來加強敵對行動。大蕭條及其促進的經濟保護主義將催化納粹黨的崛起,並增加世界各國之間的帝國主義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