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平均成本定價規則?
平均成本定價規則是一種標準化的定價策略,監管機構對某些企業強加於這些公司的產品或服務,以限制其產品或服務的費用,其價格等於創建產品或服務所需的成本。這意味著企業將將產品的單價設置為相對接近生產所需的平均成本。該規則通常適用於法律壟斷,例如受監管的公用事業。
關鍵要點
- 平均成本定價規則是一項監管要求,即企業根據平均單位生產成本向客戶收取最高金額。
- 該規則通常僅適用於自然或法律壟斷,例如公用事業,以防止價格定價或其他類型的壟斷優勢。
- 由於在自由市場情況下公司之間的競爭,生產商提供的價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傾向於降至其平均生產成本,因為一家公司通過提供最低的成本產品來爭奪其他公司的市場份額。
平均成本定價規則如何工作
這種定價方法通常被強加於自然或法律壟斷。某些行業(例如發電廠)受益於壟斷規模經濟可以實現。
但是,允許壟斷不受管制會產生經濟上有害的影響,例如定價。由於監管機構通常允許壟斷為了收取少量價格上漲額以上的成本,平均成本定價看起來通過允許壟斷並賺取賺錢來補救這種情況正常利潤。
經驗研究已廣泛支持平均成本的定價實踐,並且大多數行業的許多小公司都採用了定價實踐。
使用平均成本定價策略,為每種產品或服務單位出售的生產者收費,僅是材料和直接人工造成的總成本的增加。如果銷售遭受損失,企業通常會將價格定為邊際成本接近。例如,如果一個物品的邊際成本為1美元,而普通售價為2美元,那麼銷售商品的公司可能希望將價格降低到1.10美元,如果需求減弱。企業會選擇這種方法,因為從交易中獲得10美分的增量利潤比根本沒有出售要好。
平均成本定價很好地用作公用事業(尤其是自然壟斷的公用事業)的監管政策的基礎,在該政策中,公司收到的價格設定的價格等於平均總生產成本。平均成本定價的偉大之處在於,受監管的公共事業保證了正常利潤,通常稱為合理的回報率。平均成本定價的一件壞事是,邊際成本低於平均總成本,這意味著價格大於邊際成本。
平均成本定價與邊際成本定價
相比之下,當公司收到的價格等於生產成本時,就會發生邊際成本定價。它通常用於比較其他法規政策,例如用於公用事業的平均成本定價(尤其是那些是自然壟斷的定價)。但是,自然壟斷不能保證正常的利潤,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平均成本定價更適用於自然壟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