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項新研究揭示了大多數撞擊地球的隕石的共同起源,將它們與最近的碰撞聯繫起來。
儘管地球對此並不大驚小怪,但每天它都會受到大約44,000公斤的轟擊(48.5噸)的流星材料。其中大部分在我們的大氣層中無害地燃燒,但少數確實到達表面的物質可以進行研究,看看它們的成分。這可以告訴我們它們是否來自同一個小行星家族,例如,如果一顆大型小行星分裂,其中一些碎片最終會撞擊地球。
到目前為止,只有大約 6% 的隕石被追溯到其來源。這些是來自灶神星(灶神星)的隕石在太陽系)、月球和火星,被稱為無球粒隕石。
「隕石分為兩大類,球粒隕石,幾乎是行星形成之前早期太陽系的原始碎片,而無球粒隕石,來自不同的天體,即具有核心、地函和地殼層的行星或小行星,」紙關於該主題的解釋。
球粒隕石佔剩餘隕石的絕大多數,看起來不像無球粒隕石那麼令人興奮,但在科學上同樣有趣。由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歐洲南方天文台(ESO)和查爾斯大學領導的國際小組現已對此類隕石進行了詳細研究。
研究小組發現,所有墜落地球的流星中有 70% 來自三個小行星家族,分別是卡林 (Karin)、科羅尼斯 (Koronis) 和馬薩利亞 (Massalia)。這些較小的隕石家族很可能是由相對較新的(從天文學角度來說)碰撞產生的,發生在大約 580 萬年前、750 萬年前和 4000 萬年前。
「這些分裂,包括著名的Karin 家族,發生在著名但古老的Koronis 和Massalia 家族中,並且是H 和L 普通球粒隕石在隕石墜落中占主導地位的根源,」另一個團隊在他們的研究中解釋道。紙。
「這些年輕的小行星家族在所有主帶小行星中脫穎而出,因為它們擁有獨特的高豐度小碎片。它們的大小頻率分佈在數千萬年裡保持陡峭,暫時超過了最大的老小行星產生的米大小碎片。
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小行星家族,佔當今隕石墜落的 20% 以上。
「對奧陶紀中期石灰岩和地球撞擊坑中的微隕石的研究表明,我們的星球在大約4.66 億年前見證了普通L 球粒隕石材料的大規模墜落,這可能是奧陶紀冰河時代的起源和生物多樣性的重大轉變, ” 一個團隊在他們的報告中解釋道紙。 “主帶中一顆大型小行星的分裂可能是造成這次大規模隕落的原因。”
雖然卡林隕石、科羅尼斯隕石和馬薩利亞隕石佔了隕石數量的大部分,但人們發現更大、更令人生畏的近地天體 (NEO) 起源於其他地方。
「對於公里大小的近地天體,我們的模型表明它們中的大多數僅起源於兩個家族:Polana 和 Euphrosyne,」一個團隊在他們的研究報告中解釋道。紙。 “另一方面,米級碳質球粒隕石的通量僅由一個家族主導:Veritas。”
研究這些小行星家族將幫助我們弄清楚地球存在的可能性等等。由他們。例如,最近發生的大型小行星碰撞可能會構成更大的威脅,引發更多的碰撞和混亂,這可能會使碎片從小行星帶逸出並與地球相撞。
儘管從僅有 7% 的隕石可追溯到其起源躍升至 90%,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飛躍,但仍有 10% 的隕石仍未被識別。該團隊計劃繼續他們的工作,重點關注不到 5000 萬年前形成的小行星的年輕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