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可能終於弄清楚了全身麻醉的工作原理
醫學科學充滿了令人著迷的事實,但很少有比這更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沒有人知道如何做到這一點導致人們失去意識。 然而,175 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幫助人們擺脫手術帶來的恐懼,但卻沒有真正了解其中的原理,而現在,研究人員可能終於發現了他們的敲除藥物讓患者陷入遺忘的機制。
1848年,麻省總醫院首次使用全身麻醉,當時一名腫瘤患者在接受手術時吸入乙醚後,並成為外科科學領域的遊戲規則改變者。 在 20 世紀之交,人們發現各種麻醉劑的效力與其在脂質中的溶解度有關,從而得出了這樣的理論:它們可能以某種未知的方式與腦細胞膜上的脂質相互作用。
由於我們對這些化合物的理解未能取得進展,隨後一個多世紀的停滯不前,然而一項新的研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似乎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團。
研究人員首先將細胞浸泡在氯仿中,觀察到排列整齊的脂質簇(GM1)突然膨脹並變得無序。 這些位於細胞膜上的 GM1 簇會溢出其內容物,釋放出一種稱為磷脂酶 D2 (PLD2) 的酵素。
在用螢光標記標記PLD2 後,研究人員能夠追蹤其向另一種稱為PIP2 的脂質簇的運動,該脂質簇包含稱為TREK1 鉀離子通道的網關,可調節鉀穿過細胞膜的通道,從而改變細胞內的訊號傳導。
眾所周知,TREK1 的活化會導致神經元關閉,從而導致意識喪失,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氯仿、異氟烷和乙醚等吸入麻醉劑必須透過 PLD2 活化這些通道。
為了驗證他們的結論,研究團隊對果蠅進行了基因改造,使其缺乏 PLD2,並發現這使得它們更不容易受到多種麻醉劑的影響。 但有趣的是,大劑量的這些化合物確實將果蠅擊倒,這表明 PLD2 可能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
「所有果蠅最終都失去了知覺,這表明 PLD 有助於設定閾值,但並不是控制麻醉敏感性的唯一途徑,」研究作者解釋道。
無論如何,這項發現代表著朝著解決研究作者理查德勒納的問題邁出了重要一步來電? 當你下次從手術台上抬起頭,從 10 開始倒數,等待昏迷的舒緩擁抱時,它可以給你一些思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