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展示著美味的內在黏液。
圖片來源:Vadim Sadovski/Shutterstock.com
位於非洲和太平洋下方地函最下部,圍繞地核,有兩個巨大的斑點,約佔地球體積的百分之三到九。
當然,沒有直接的方法可以看到地球的核心,至少不被燒成碎片或與鼴鼠人戰鬥。我們挖過的最深的洞——被親切地稱為「地獄入口」——深達 12,263 公尺(40,230 英尺),距離突破地殼到達地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下面的層。然而,我們可以透過一種稱為地震的技術來非常有效地觀察地表以下情況地震層析成像。
當地震發生時,能量波會向各個方向發出。透過測量地表多個位置的震動,科學家可以繪製地球內部的地圖。由於地球內的岩石和液體具有不同的密度,波以不同的速度穿過它們,使地質學家能夠弄清楚波正在穿過哪種類型的物質。
當這項技術還是新技術時,兩個巨大而奇怪的結構被發現,被稱為大的低剪切速度省(LLSVP)。在這些通常被稱為「斑點」的區域中,波的傳播速度比穿過周圍下地函的速度要慢。在非洲下方,被稱為「Tuzo」的地區被認為高約 800 公里(497 英里),或約90 珠穆朗瑪峰。
那麼,它們是什麼?不幸的是,儘管我們有一些合理的想法,但我們仍然不完全確定。鑑於這些物體比周圍的地函密度更大,因此假設它們是由不同的材料製成的,儘管我們無法僅根據地震層析成像資料確切地知道它是什麼 - 也無法確切地知道密度。
領先的假設LLSVP是一堆經過數十億年俯衝和累積的洋殼。另一個更有趣的理論是,這些碎片是一個古老行星的碎片。
忒伊亞是一顆假想的火星大小的行星,大約在 45 億年前撞擊地球,拋出足夠的岩石形成月球。有人認為這些斑點其實是忒伊亞本身:來自原行星的更緻密的地函,在碰撞過程中與地球的地函混合在一起。 2021 年,一個團隊對這一場景進行了模擬,發現只要密度增加 1.5% 至 3.5%,忒伊亞的地函就可以存活。
儘管我們不確定這些斑點是什麼,也永遠不會直接看到它們,但研究我們腳下的技術正在不斷改進。希望我們能以它們的本質來稱呼它們只是時間問題,而不是潛伏在我們腳下深處的神秘龐然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