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大眾媒體似乎在有關數位身分的全國性辯論中選擇了立場,與大多數公眾輿論保持一致,並在一系列社論中提出至少認真考慮威斯敏斯特的新政策的理由。
這金融時報週日,編輯委員會討論了國家認同計畫在國家政府和公共服務現代化中的作用。文章承認任務的複雜性以及「辯論和協商」的必要性。但報告稱,採取這些行動的時機已經到來。
東尼布萊爾爵士在《每日郵報上週三拉開了序幕,認為數位身分可能會帶來「一代人一次的顛覆」。作為 10 億英鎊前期投資和每年 1 億英鎊維護費用的回報,每年將節省 20 億英鎊。
布萊爾還貫穿關於改善獲得政府服務的機會,以及國民身分證如何幫助解決國家移民問題的案例。
《金融時報》提出了幾個類似的論點,並指出了反對在英國引入數位身分證的幾個論點的弱點。
「軼事證據表明,英國的主要吸引力之一是人們認為,與許多歐洲同行相比,缺乏身分證使其更容易消失在灰色經濟中,」英國《金融時報》的編輯委員會寫道。 “要求電子身份證才能獲得福利和住房可能會抑制無證移民和人口販運團夥。”
自從英國上次嘗試引入國民身分證(於 2010 年被放棄)以來,世界各地已經學到了很多。
「當大多數成年人高興地攜帶裝有應用程式的智慧型手機時,隱私爭論就不那麼有說服力了,這些應用程式可以追蹤從他們走了多少步到他們購買了哪種顏色的襪子等一切資訊."
週一社論泰晤士報在歷史背景下提出這個問題,表明過去可能是正確的——或至少占主導地位——的論點不再以同樣的方式適用,或者根本不再適用。
“在資訊時代,數位身分更常見地與公民參與相關,而不是與國家窺探相關。”
愛沙尼亞等國家已經展示了可能性,公眾輿論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目前,超過一半的英國公眾支持數位身分證,四分之一的人強烈支持,只有 19% 的人反對。泰晤士報單獨報道,援引該報犯罪與司法委員會的調查。
53% 的人支持引入國家數位身分計劃,其中包括六名前內政大臣和兩名前總理。另一位是約翰·梅傑(John Major),與布萊爾不同,他領導保守黨。
1997 年至2001 年擔任該職務的前內政大臣傑克·斯特勞(Jack Straw) 是多年來改變想法的人之一:「在許多其他事情中發生的變化是數字ID 系統的普及,以及我們的錢包和手袋,包括數位錢包和手袋。
表示支持保守黨的人的支持率最高(68%),但基於政治立場的差異很小。未來的工黨選民更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數位身分證,而不是強烈支持,而改革英國的支持者則恰恰相反,但總人數相似(分別為 60% 和 59%)。
這篇文章下的400 多條評論涵蓋了各種內容,從英國政治階層花了太長時間才意識到這一點的沮喪,到對這樣一個系統如何運作的合理質疑,以及對評論者沒有閱讀或理解這篇文章的示威的個人侮辱。
天空新聞注意到英國是一個例外,因為它沒有國民身分證。對 38 個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的分析顯示,只有 6 個以英語為主的國家(澳洲、加拿大、愛爾蘭、紐西蘭和英國)沒有國民身分證。澳洲正穩步邁向。
報告指出,在大多數國家,身分證是可選的。
這目前,議會將進一步實施數位身分和屬性信任框架(DIATF),並在英國境內顯著更廣泛地使用數位身分。
文章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