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最近宣布,自1988年以來,南極上的臭氧洞處最小。
一個較小的臭氧孔
這臭氧據報導,每年9月在南極洲形成的霍爾(Hole)於9月11日達到了高峰,其尺寸相當於面積的兩倍,是美國規模的兩倍半。此後,整個9月和10月的規模縮小。
NOAA說,溫暖且不穩定的南極渦流減少了下層平流層的極性平流層雲的產生。該發展導致雲層較少,這是導致氯和溴催化反應的第一步,破壞了臭氧。
“南極臭氧孔異常弱耳朵,”說NASA地球科學首席科學家Paul A. Newman。 “這就是我們期望看到南極平流層天氣條件的情況。”
但是,研究人員說,今年一個較小的臭氧孔並不是快速的跡象治癒而是由自然變異性引起的。而且,臭氧洞仍然封面一個超過兩倍半的澳大利亞規模,尺寸近2000萬平方公里。
臭氧層
正是在1970年代,研究人員才意識到,南極上方的薄臭氧層被氯氟烷碳磨損。從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臭氧孔成為一種全球感覺。
公眾擔心駐紮在南極的科學家的福祉,並想知道即使在研究孔時,紫外線輻射是否會燃燒他們的皮膚或蒙蔽皮膚。
對臭氧孔的恐懼增加了,導致皮膚癌的更多病例導致簽署蒙特利爾協議。後來,簽署條約的國家數量上升至197。
條約化的作用旨在解決臭氧層中的孔。在全球範圍內,一直在努力降低曾經被用作製冷劑和氣溶膠的氯氟化合物等物質的使用,這些物質會損害臭氧層。
NASA科學家預計,臭氧洞將左右左右返回1980年的水平。順便說一下,臭氧洞達到峰值在2000年達到1150萬平方英里的寬度時,它的測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