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第一批恆星不像以前那樣古老。歐洲航天局(ESA)普朗克太空望遠鏡的數據表明,這些古老的宇宙物體的存在近1.5億年,比專家以前想像的要晚。
在2009年至2012年之間,普朗克對宇宙微波背景(CMB)進行了詳細研究,大爆炸後380,000年發布的燈光發行了,科學家認為這發生在大約140億年前。隨著宇宙的擴展,CMB散佈在天空中,今天可以在微波長度上看到這種光。
對CMB的前所未有且詳細的研究使與Planck合作的科學家可以釋放該古光燈溫度的高分辨率地圖。普朗克團隊還研究了CMB兩極分化的讀數,作為確認結果的獨立實驗。
來自普朗克望遠鏡的數據以很高的精度證實了宇宙的標準宇宙學圖。 CMB數據還為科學家提供了有關宇宙歷史的提示。
普朗克太空望遠鏡對CMB極化的觀察結果表明,所謂的宇宙黑暗年齡,在大爆炸後大約5.5億年的霧化時期,大約5.5億年的霧氣終止了大約5.5億年,因此,從第一批恆星和銀河系點亮了這一宇宙和最終的黑暗之後,比以前的黑暗又不到以前的一千萬年來了。
“儘管與宇宙年齡近140億年相比,這億年似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在第一顆恆星的形成方面,它們具有顯著差異,”說來自意大利米蘭大學的Marco Bersanelli。
一旦第一顆恆星開始發光,它們的光就與宇宙氣體相互作用,導致原子變成電子和質子,標誌著被稱為“電源時代”的相位。由於恆星和星系促使開始電源開始,因此科學家說,新的測量結果表明何時恆星和星系開始形成。
來自普朗克的新數據至關重要,因為對CMB極化的早期研究似乎表明,在大爆炸後約4.5億年,第一批恆星在較早的時期亮起。
普朗克項目科學家揚·陶伯(Jan Tauber)說:“這些只是普朗克對CMB兩極分化的觀察的審查,這只是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揭示了天空和宇宙。” “這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數據集,發現的收穫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