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混合相機出現的第一個十年是多種標準並存的話,那麼製造商現在就把賭注押在了 24×36 全畫幅感測器上。目標是:與不斷進步的智慧型手機相比,在影像品質上取得真正的差異。
24×36 毫米全片幅感測器正在接管攝影:大多數製造商正在大規模轉向這一標準,佳能、尼康以及松下和西格瑪最近在 Photokina 展會上發布的聲明就證明了這一點。
十多年來,24×36 一直是專業數位相機的核心,它基於「經典」底片相機的標準,讓我們回到…20 世紀初!除了少數例外(尤其是富士膠片,請閱讀最後的方框)外,該行業不再信奉“標準”,而混合相機的冒險經歷了多種格式的誕生(和消亡)。
閱讀:S1 和 S1R:松下推出首款全片幅混合感光元件!
按升序排列,可更換鏡頭數位相機領域迎來了小型感光元件,例如賓得Q(1/2.3'' 格式的緊湊型感測器)或和尼康1(1 吋感應器)、中間感應器(例如 Micro 4/3 和 APS-C)以及高階全格式 24x36 公釐感應器和各種中格式標準(33 x 44 公釐以上)。
閱讀:獨家:我們嘗試了尼康Z7,新一代全片幅混合相機
閱讀:EOS R、Canon(終於)發起全片幅混合之戰!
某些格式已經消亡(Pentax Q 和 Nikon 1),如果仍然存在不同的報價 – 富士膠片憑藉其 APS-C 擁有良好的市場份額 – 該行業已開始轉向 24×36 mm 感測器格式:在推出去年八月的尼康Z7 和Z6 以及兩週前發布的佳能EOS R,這裡是松下和西格瑪加入徠卡及其 L 卡口。更不用說去年 5 月 Sigma 宣布將整個 ART 光學系列調整為索尼 FE 格式(全畫幅混合格式),或者騰龍去年 6 月推出首款 FE 格式變焦產品。對於每個人(或幾乎)來說,攝影的未來與全格式押韻。
不惜一切代價保證影像質量
閱讀:徠卡、松下和西格瑪宣布圍繞 L 卡口結盟
在這種「共識」背後——本質上仍然是日本廠商之間的激烈競爭——隱藏著一種恐懼:在看到緊湊型相機市場被智慧型手機吞噬後,「經典」攝影領域的公司已經明白,為了繼續銷售設備,我們必須提供真正的影像品質差異。
隨著華為、三星和蘋果等智慧型手機領導者在其終端中添加更高效的相機模組和處理器,舊的攝影世界清楚地認識到了視覺計算,這種「藝術」可以讓您結合多個感測器的資訊來製作精美的照片。無論如何,智慧型手機足以滿足大多數人的日常拍照需求。
面對這些配備強大運算晶片並受益於非常大的研發預算的天才人物,無法向智慧型手機轉型的傳統攝影產業(松下過去的 CM1 已經失敗了像索尼這樣的演員看到它的 Xperias 年復一年地被淘汰),更喜歡保守地發揮它。並且把重註押在了一個對日本工程師有吸引力的詞上:影像品質。
大型感測器 + 超級光學元件 = 雙贏?
閱讀:百萬像素戰爭後,大型感測器之戰
在數位攝影領域,影響照片品質的三大支柱:感測器、光學和數位處理(處理器+演算法)。為了使受益於高性能電子部件的手機與眾不同,照片製造商因此在剩下的兩個桌子上發揮作用,即感測器和光學器件。擴大感測器意味著恢復更多細節、收集更多光線、減少低光下的數位雜訊等。
至於光學器件,除了它們的品質和亮度之外——近年來 f/1.4 固定焦距的推出呈爆炸式增長——我們還必須依靠靈活性(我們可以改變它們)和變焦,因為超出手機範圍的時刻– iPhone 和其他裝置的小型長焦鏡頭華為P20 Pro還是太平庸了。
散景或尋找(美麗的)模糊
最後,全片幅感光元件相機及其超亮光學元件在面對智慧型手機時的差異在於所謂的「散景」(日文名稱)效果,這種背景模糊可讓您隔離主體(通常是臉部) –來自其環境。這種效果如此受追捧,以至於它成為了攝影部分呈現的核心…最後的iPhone XS 和 XR 出席發表會(順便說一句,我們發音為“boké”,而不是像席勒先生那樣發音為“bokeu/bokou”)!
儘管智慧型手機的模擬效果越來越好,但每次拍攝的渲染品質參差不齊……而且影像品質仍然遠低於真實裝置提供的影像品質。證明:Wiko 和黑莓也華為而不是三星最近因使用全片幅單眼相機拍攝的影像來證明其智慧型手機的品質而被捕。證明(如果有的話)該標準是影像品質的主要基準。
必須說的是,24×36 mm 已經證明了自己:它是歷史上受益於膠卷相機和數位單眼相機方面數量最多的鏡頭…以及參與的製造商數量最多的鏡頭。在數位冒險之前,整個產業已經在支援 135 毫米膠片,即 24×36 毫米(不考慮「異國情調」格式和品牌)。那時,如果存在更大的膠片——120毫米、膠片鏡頭等。 – 24×36 mm 已經提供了便攜性和影像品質之間的最佳比例。
在數位混合時代,情況並沒有改變,市場正在大規模(重新)轉換到這種 24×36 的舊標準。一個不斷重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