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網是蒂姆·伯納斯·李的這項傑出發明,它改變了互聯網的面貌。以至於對某些人來說它已經成為一個同義詞。然而,Web 只是在這個古老的 TCP/IP 協定上運行的眾多應用程式之一。但毫無疑問,它是與電子郵件一起被最廣泛採用的一種方式,因為它易於使用。在這裡不可能參觀那些標誌著其(已經)悠久歷史的技術、站點和服務。但這裡仍然是主要亮點。
1989 年 3 月 12 日:Web 的第一個版本
«模糊但有希望」。當時擔任歐洲核子研究組織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 Lee) 負責人的邁克·森德爾(Mike Sendall) 對這位英國計算機科學家放在他辦公桌上的文件做出了這樣的評論。一個草稿幾頁,嚴肅地稱為“資訊管理:建議 »其中 TBL 設想對著名的核子研究中心的資料庫進行重組。它提出了一個分散式資訊系統,並使用非線性諮詢技術,特別是超文本,將 CERN 網路中無數的科學文獻連結在一起。他甚至沒有意識到,已經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技術革命之一奠定了基礎。
1990年12月20日:第一個站點
第一個網站和第一個 Web 伺服器是在 Sendall 提供給 TBL 的 NeXT 電腦上建立的。該網站只能在 CERN 內部網路上查閱,它顯示在一個名為「瀏覽器」的工具上,TBL 稱之為萬維網。其地址:info.cern.ch。 Tim Berners-Lee 現在與比利時人 Robert Caillau 合作,在這一年中定義了該技術的基礎:它的兩個基本協議:HTTP(用於定位和連結文件)和 HTML(用於創建頁面)。革命現在開始。
1991 年 8 月 6 日:網路對所有人開放
Tim Berners-Lee 在 Usenet alt.hypertext 組(互聯網的主要論壇)上宣布了該項目,自 1979 年以來,先驅者們一直在這裡交流思想!他的訊息是這樣開始的:「萬維網計畫融合了資訊擷取和超文本技術,創造了一個簡單但功能強大的全球資訊系統。 」。幾行之後,TBL 寫道:“嘗試一下» 透過提供下載瀏覽器的位址和試用網站的 URL。這是網路使用者第一次可以在 CERN 之外使用它。我們仍然可以查閱這個歷史性的信息在 Google 網路論壇檔案中。
1993 年 4 月 30 日:techno 現已公開
Mosaic 瀏覽器推出後幾個月,引起了人們對 WWW 的興趣,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 將其專案置於公共領域並發布了其原始程式碼。現在所有人都可以免費使用網絡,很快它的使用量就在互聯網上爆炸式增長。在短短一年內,我們的 Web 伺服器數量就從大約 500 台增加到 1994 年底的 10,000 台!第一個真正的大眾瀏覽器 Netscape 的推出也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其民主化。
1994 年 1 月:雅虎!
網站的數量呈爆炸式增長,以至於普通的網路使用者很難找到自己的網站。史丹佛大學的兩名學生楊致遠 (Jerry Yang) 和大衛費洛 (David Filo) 決定創建一個龐大的網站目錄,並按主題進行分類。第一次受洗傑瑞的萬維網指南,網站很快就更名為 Yahoo!在 20 世紀 90 年代後半段,它將迅速成為網路上排名第一的入口網站。
1995 年 7 月:亞馬遜網站
傑夫貝佐斯 (Jeff Bezos) 在西雅圖郊區貝爾維尤 (Bellevue) 的車庫裡創辦了線上書店 Amazon.com,他堅信商業的未來在於網路。結果很有效:兩個月後,他的網站每週為他賺取約 20,000 美元。其餘的,我們都知道…
1995 年 8 月 16 日:Internet Explorer
微軟正在推出自己的瀏覽器來與網景競爭,後者大受歡迎。但這家剛推出Windows 95的軟體巨頭仍然相當膽怯:Internet Explorer 1僅作為其新作業系統的附加軟體庫的選項提供。 Windows 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事實上將導致其瀏覽器的成功,而瀏覽器最終將變得無所不能......直到 Firefox 的推出,然後是 Chrome。
1998:Google
當網路使用者對雅虎/Altavista 二人組推崇備至時,來自史丹佛大學的兩位年輕工程師正在創建一個革命性的搜尋引擎。與 Altavista 根據頁面上搜尋字詞的出現(錯誤)對網頁進行分類不同,Google 使用頁面信譽系統,特別根據指向 She 的連結的數量和品質對其回應進行分類。
該網站經過刻意精簡後立即獲得了成功,因為搜尋結果的相關性比競爭對手高出一百倍,而競爭對手很快就會過時。
2001 年 1 月 15 日:維基百科推出
免費百科全書的誕生源於一次失敗:Nupedia,一個接近自由百科全書的計畫……但其文章由專家撰寫,在發表之前必須經過嚴格的科學控制。面對發表的文章數量較少,其主編拉里·桑格斯(Larry Sangers)向Nupedia 老闆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建議設想一個完全不同的驗證系統,該系統將使用當時還鮮為人知的技術,即Wiki,允許網站訪客自行修改其內容。結果:維基百科現已成為網路的重要機構,每月擁有 5 億獨立訪客!
2004 年 11 月 9 日:Firefox 第一個穩定版本
厭倦了 Internet Explorer!網路上覆蓋著 Microsoft 瀏覽器第 6 版。在此背景下,Mozilla基金會在Netscape廢墟上建構的第一個瀏覽器將為Web帶來巨大的推動力。火狐瀏覽器不僅是開源:它也比 IE 更快、更安全。它還可以透過數十個插件進行自訂。網路已經睡著了,它正在甦醒。這極客正在集體採用這項新軟體,這將有助於推動新一代「2.0」網站的發展。
2004 年 2 月 4 日:Thefacebook.com
馬克·祖克柏創建的社交網路已經成為一個匯集了數十億用戶的怪物,與最初的學生友善社交網路相去甚遠。以至於現在它已成為有關保存每個人個人資料的所有問題的目標。此外,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 Lee)並不欣賞這項服務,他認為這是“網中網”,這最終可能會導致他的發明支離破碎。
2005 年:YouTube 與 Web 2.0
從2000年代後半葉開始,網路使用者將接管萬維網:他們不再滿足於消費內容,而是生產內容。 2004 年:Web 2.0(這個術語現已過時)及其新社區服務的出現。一個符號?顯然是 YouTube。該影片分享網站於 2005 年 2 月 14 日推出,正在徹底改變網路影片的消費方式。谷歌在這個充滿前景的平台推出一年半後斥資 16.5 億美元收購了該平台…
2008 年 12 月 11 日:Chrome
食人魔谷歌在短短幾年內就成為了網路的主宰,它離不開瀏覽器。基於 Apple Safari 已使用的 Webkit 渲染引擎,它推出了自己的渲染引擎瀏覽器,忠於其原則:精簡、快速。 Chrome 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並正在取代 Firefox 和 Internet Explorer……以至於它現在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瀏覽器。
2008年:行動應用程式的到來,結束的開始?
2008 年,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 推出了App Store,這是他的iPhone 的線上商店,這改變了遊戲規則。構成了威脅。因為它不再是我們打開來查閱我們最喜歡的網站的瀏覽器,而是獨立的程序,每個程序都旨在將我們限制在它們的範圍內。超文本、從一個連結到另一個連結的美好想法是否會因分區程式而消失?
2010 年:HTML5 的出現,Web 的未來
HTML 發明 25 年後,仍在 Tim Berners-Lee 的領導下經歷一場溫和的革命。得益於第五版網頁標記標準以及許多相關技術,新服務不斷湧現。該標準的目標:將仍然過於靜態的網頁轉換為真正的電腦程序,這與您安裝在電腦上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或軟體沒有什麼可羨慕的。並使瀏覽器成為您唯一需要的應用程式。
2013 年 10 月:Internet Explorer 11,最新版本的瀏覽器
這是第十一個版本的第一個穩定版本標誌著微軟軟體終結的開始。它將被兩年後發布的 Edge 所取代。
2014年:網站數量突破10億
2011年,網站數量仍然只有3億左右。三年後,網路爆炸性成長,網站數量倍增。以至於那一年,我們可以在線上諮詢的網站就超過了10億!
2014 年 5 月:DRM 進入瀏覽器
2013 年,W3C(網路標準組織)決定將內容保護系統整合到 HTML5 中。這個話題是有爭議的,這些技術違背了網路的開放性。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抵抗之後,Mozilla 基金會屈服於競爭對手的壓力並且按照提姆·伯納斯·李的意願……他不情願地建議整合它們,否則網路將會分裂。 W3C 將最終驗證2017年標準。
2015 年 1 月:Spartan 項目,Edge 的開始
首先僅整合到 Windows 10 中,微軟的新瀏覽器自 2018 年 2 月起,它已在所有版本的 Windows 上可用。
2018 年 12 月:Chrome 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透過放棄自己的渲染引擎而使用 Chrome 的渲染引擎,Edge 表明現在是 Google 主導了網路。比創建自己的引擎更容易維護,因此,Chromium 在 Microsoft 中至關重要,從而損害多元性。這種情況讓 Mozilla 的老闆感到擔憂,他擔心公司只會讓他們的網站與 Chromium 相容。
2019年3月:超過40億用戶
今年,每月網路用戶數突破了41億大關。每個月都有超過一半的人類造訪它,為地球其他地區留下了進步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