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最近有一個中國品牌(1988年),它是全球第三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僅2015年就售出不少於1億台終端,擁有15萬名員工。在對蹠點,有一個成立於1849 年的德國品牌(照片說明),其大部分產品(通常售價數千歐元)都是由1500 名員工中的一些人手工組裝的(而且是在歐洲! )。
第一個叫華為,第二個叫徠卡相機,兩個品牌剛宣佈建立策略夥伴關係,旨在“重塑智慧型手機攝影”。
乍一看,我們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簡單的行銷公告,但當我們仔細觀察品牌動態時,這種聯盟遠非瘋狂。恰恰相反。
華為:進軍高端,脫穎而出
華為近年來一直在崛起。該公司很快就擺脫了低成本的品牌形象,銷售越來越漂亮、越來越昂貴的產品。因此,它的旗艦機型,Mate 8(我們測試過),仍需 599 歐元。用我們的測試來解釋,這是一款「強大、自主、聰明」的手機,但在攝影方面卻有所不足。該品牌正是在這一領域取得了最大的進展。
顯然,華為已經做好了更努力的準備。因此,該公司是唯一參加 2015 年 11 月巴黎攝影展的手機品牌——儘管從純粹攝影的角度來看,它所展示的終端幾乎沒有什麼吸引力。因此,無論是從技術還是行銷的角度來看,這家中國巨頭都需要幫助。這就是徠卡的用武之地。
徠卡:智慧型手機中的布列松精神
徠卡在 24×36 格式(也稱為 135)開始流行後,隨著 M 的推出,在 24×36 格式(也稱為 135)開始流行,在 20 世紀 30 年代進入了傳奇。進入 21 世紀初,這家德國公司在最初未能接受數位轉型後,現已成功復甦。該品牌成功地維持了 M 箱系列,同時推出了技術先進的箱,例如新款徠卡SL或優秀的徠卡Q。
但徠卡在全球各地開設徠卡專賣店,它不能只專注於單一的、高度週期性的奢侈品市場。德國社會還記得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代停止創新時所犯的錯誤。
自去年以來,徠卡重新煥發活力,重返故鄉,因此可以從這次合作中獲益匪淺,特別是向更廣泛、更年輕的受眾推廣其品牌。華為照片終端上的一個簡單的紅點將為其帶來許可形式的收入,以及尋找比手機更嚴肅、更與眾不同的產品的新「照片」客戶。
華為擊敗松下
從邏輯上講,松下似乎是與徠卡合作開發智慧型手機的首選:這兩個品牌在光學和機身的開發方面已經攜手合作多年——徠卡 Q 就是一個完美的例子。松下推出了第一款配備 1 吋感光元件和 28 毫米 f/2.8 鏡頭的智慧型手機(品牌為徠卡!),松下CM1。然而,CM1 以及整個松下手機的銷量都非常微薄,而且與華為不同的是,該品牌在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中幾乎沒有影響力。
最終,華為和徠卡都沒有就剛剛宣布的交易的最終性質進行溝通。他們也沒有透露任何有關正在建設中的終端或任何其他項目的資訊。但如果兩家公司能夠攜手合作,最終的產品也許會真正撼動智慧型手機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