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PC時代的大戰場上,蘋果和微軟你死我活,都未能戰勝對手。一個人夢想的平板電腦將主導個人電腦,另一個人所設想的個人電腦成為平板電腦的道路,兩者都沒有先例。
然而,憑藉著現代皮格馬利翁的耐心,蘋果繼續耕耘,推進其願景,自 iPad Pro 系列出現以來,對其願景進行了重新調整和完善。那麼問題來了:11吋iPad Pro,蘋果是否成功打造了Galatea?
一切為了螢幕
就像12.9吋型號11 吋 iPad Pro 享有這一可喜的變化,這是由 Jonathan Ive 團隊設計的新設計。雖然很薄,但更自信的切片使整體看起來更平行六面體。一種美感,讓人想起 iPhone 4 和 4S,被金屬包圍,最重要的是,正面的邊框幾乎完全消失。螢幕無處不在,無處不在,而且非常棒。
它的顯示解析度為2388×1668像素,解析度為264 ppi。 Liquid Retina 技術引人注目,蘋果將其所有專業知識都投入到該面板中是有充分理由的。
顏色渲染得非常好且忠實。 11 吋型號還擁有比其 12.9 吋老大哥更優秀的 Delta E 2000。因此,它獲得了 1.45 的分數(相比之下,大尺寸 iPad Pro 的分數為 2.29),這是一個出色的成績。請記住,Delta E 越接近,顏色越準確。如果面板的亮度稍低一些,為 515 cd/m2(與 619 cd/m2 相比),那麼它的對比度也更高:1609:1,而 12.9 吋 iPad Pro 的對比度為 1548:1。我們會明白,突出顯示這個面板是一個非常好的主意。
特別是因為這種無所不在的觸控螢幕伴隨著Face ID的引入(或者說是透過Face ID的引入而成為可能,這取決於我們在哪裡看到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在這種情況下,臉部辨識技術取代了通常位於手機中的Touch ID按鈕。
在這種情況下,Face ID的到來才是真正的成功。它的實施是完美適應的。您可以不假思索地垂直或水平使用它,或者透過按下智慧型鍵盤保護套上的空格鍵來啟動它。而且必須認識到,Face ID 比 Touch ID 更適合平板電腦。
不過,我們要指出的是,我們確實感受到了 12.9 吋和 11 吋 iPad Pro 之間的差異。 12.9吋的競爭者MacBook Air等專業版(13 吋)其顯示區域的舒適度。其螢幕佔比為85.3%,而11吋iPad Pro的螢幕佔比為82.8%。從視覺上看,邊框顯得更厚,我們發現了當時 11 吋 MacBook Air 所產生的相對局促的印象。這意味著如果你喜歡它們,你應該繼續使用這款 iPad Pro。
Clavier 和 stylet、智慧型鍵盤 Folio 和 Apple Pencil 2
在使用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作為選配出售的 11 吋 iPad(199 歐元)的鍵盤打字不太舒服,尤其是不在桌子上使用時。稍微窄一點,它需要你更收緊你的手,這並不會讓任務變得更容易,也不會讓你在膝蓋上休息時更容易保持平衡。然而,智慧鍵盤保護套足夠穩定和堅固,可以以某種雜技的方式使用。
我們不得不說,我們的手指在那裡更難找到舒適感。其餘方面,按鍵行程與 12.9 吋鍵盤相同。它相當堅固,會產生一種令人愉悅地打斷文字輸入的噪音。
除了鍵盤部分之外,智慧鍵盤保護套在關閉時也能很好地保護螢幕。它不提供任何遊隙並包圍平板電腦的兩側。現在 iPad Pro 背面的智慧連接器可以毫無問題地為它供電,蘋果工程師顯然已經考慮在 iPad 未與垂直固定它的兩個凹口之一嚙合時停用它。這可以避免當鍵盤蓋折疊在 iPad Pro 後面時錯誤地輸入字母和數字序列。
然而,如果這個小小的安全設施遭到破壞,我們將不勝感激。事實上,在使用手寫筆、平板電腦及其平板鍵盤時,能夠使用一些鍵盤快捷鍵確實非常實用。這將允許您在繼續使用手寫筆的同時按幾個鍵來更改工具 - 就像使用圖形輸入板一樣。
無論如何,11 吋 iPad 都有權在右側配備磁性連接器,就像它的老大哥一樣。它可以讓您握住第二代 Apple Pencil 並為其充電。 11 吋鍵盤更緊湊,打字不太舒服,但它是手寫筆記的絕佳伴侶……或者繪畫(如果您有天賦、有熱情的話)。
手寫筆比上一代好得多。其斜面確保更好的抓握力。透過在平坦表面的底部雙擊來改變所使用的工具的技巧是一個很棒的發現。也許使用手寫筆的頂部放置橡皮擦會更好,這樣可以豐富僅使用手寫筆可能的互動。
我們只需注意一下,因為我們正在談論自主性,所以在我們看來,Apple Pencil 在不使用時放電速度相當快,而且它沒有被磁化到平板電腦的側面。最好盡可能將其留在那裡。
電量夠用了...
但總體而言,這款iPad 沒有太多可批評的地方,除了可能與12.9 英寸型號一樣,迷你插孔端口的消失......但這種損失可以通過Apple A12X 提供的雪崩式電源來原諒我們測試的模型中包含 Bionic 和 6 GB RAM。
事實上,這款 11 吋 iPad Pro 的效能比上一代 iPad 強大得多。根據 Geekbench 結果(多核心),其效率比 12.9 和 10.5 吋型號高約 1.8 倍。當我們轉向最新的 MacBook 和 MacBook Air 時,趨勢是相同的。 Geekbench 進行的測試毫無疑問。該平板電腦擊敗了其超便攜競爭對手。
當我們看圖形部分時,11.5 吋 iPad 2018 的統治地位得到加強。 Apple 最新的平板電腦的效率比其前代產品高出約 1.6 倍。轉向 MacBook 和 MacBook Air,這一趨勢更加勢不可擋。 11 吋 iPad Pro 2018 的效率是 MacBook Air 2018 的兩倍以上…而且,只有受益於專用圖形晶片的 15 吋 MacBook Pro 在這種情況下表現得更好。整合到中央處理器中的英特爾晶片被蘋果開發的晶片掃地出門。
這也難怪,因為我們看到所有日常用途都是流動的。 Apple 提供的功能可能超出了我們的使用範圍,除非我們想要重複編輯大型 4K 檔案。
對於應用程式來說,App Store 是一個肚子鼓鼓的怪物。除此之外,專為 iPad 設計的專業應用程式的相關性也越來越大。它可以是筆記也可以是圖形,一切都在那裡,或者如果我們看看 Adobe,一切都在存在的過程中。事實上,我們幾乎系統地找到了我們在 Mac 上習慣使用的程式。
正如我們在談到 12.9 吋 iPad Pro 時所說的那樣,唯一的障礙是 iOS 12。有許多可能的途徑和強烈的希望。 iOS 13 應該會豐富許多由於 iOS 12 優化而推遲的功能。硬體已經準備好了,剩下的就是等待蘋果兌現承諾的作業系統了。
自治權之戰…
如果我們加上 USB-C 連接埠的出現,讓你可以為相機充電或為智慧型手機充電,那麼 iPad Pro 在與我們的筆記型電腦競爭中的優勢就會越來越明顯。即使在自主權方面,蘋果也設法確保其平板電腦效能的提升並不意味著損失過大。
因此,我們測試的 11 吋型號比iPad Pro 12.9 吋 2018等2017年多功能自主性,集中模擬設備的日常使用。不過,影片播放速度會稍微變慢,但並不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