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此感到很高興。陽光明媚的房子裝飾得色彩鮮豔,窗戶上掛滿了寫著他名字的氣球、花環和迎賓裝飾品,一切都準備好了迎接他。我們的舊 MacBook Air(2011 年式)終於迎來了應有的退休生活。彷彿慢動作一樣,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首先,我們看到了它的價格,希望我們的測試能證明它的合理性。然後我們測試了它。
努力的概念…
我們來區分一下我們的願望(有點瘋狂)以及我們真正期望對最中立的觀察感到滿意的結果。
我們希望蘋果能夠擺脫昏睡,並渴望反擊並澄清事實。必須說,自從MacBook Air上次大更新以來,PC市場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至於它最好的競爭對手現在可以聲稱在設計和配置方面與蘋果競爭。經典的市場參與者不再滿足於蠶食他的小腿,他們與他並肩奔跑。當我們將新的中國巨頭帶入舞蹈時,新的力量平衡變得更加有趣。有點捨不得無恥抄襲,他們給人的印象做得幾乎一樣好,從而使市場和交易變得複雜,同時大幅削減價格。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期待著一款功能強大且價格激進的 MacBook Air,而蘋果卻交付了一款漂亮的機器,極其保守且沒有意外的創新。
就好像這家庫比蒂諾公司仍然相信,它可以透過其神聖的三位一體來證明其相對固定性和傳統上的高價格:出色的 macOS、近乎完美的整合以及非凡耐用性的聲譽。
卓越的中間設計
事實上,當你拿起 MacBook Air 時,就像我們已經做到了在我們短暫的會議期間,一切似乎都是為了贏得我們的選票。
首先,該設計是「新」MacBook Pro 和上一代 MacBook Air 之間的完美折衷(無需冒險)。
如果我們不仔細觀察比賽所產生的力量的小壯舉,我們只能對它的技巧和輕盈的重量充滿熱情。
表面處理一如既往地無可挑剔,再生鋁的論點只能令人滿意,因為它不會改變產品的整體品質。
在這款精緻的 13 吋 MacBook Pro 機殼中,我們發現連接性稍差,即兩個 USB-C 格式的 Thunderbolt 3 連接埠。省略 USB-A 和 SD 讀卡機。
全方位的專業知識
我們還發現了最新一代的「蝴蝶」鍵盤。有些人喜歡它。其他人則不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已經被爭取很久了。短而堅固且完美平衡的筆觸確保了無與倫比的舒適度和打字速度。這款 MacBook Air(及其觸控板)的鍵盤與 MacBook Pro 的鍵盤一樣好,甚至可能更好。為了什麼 ?因為蘋果並沒有將 Touch Bar 強加給我們,但它仍然未能獲得我們的支持,而且越來越看起來像是避免觸控螢幕的失敗嘗試。因此,沒有 Touch Bar,但有 Touch ID 感應器。
生物辨識工具意味著不再需要有系統地輸入密碼;指紋就足夠了。該技術經過驗證,可以全速運轉。然而,我們更希望看到 Face ID 的到來,就像 iPad Pro 上的情況一樣。透過「網路攝影機」進行臉部辨識將確保使用更加順暢。
無論如何,Touch ID 的出現意味著蘋果已經在這款 MacBook Air 中植入了 T2 晶片。因此,與 MacBook Pro 一樣,它將負責保護機器啟動、管理資料加密等。對於想要保護機器安全的使用者來說這是個好消息。
視網膜…終於
最後一個重要的新功能是視網膜螢幕。最後,MacBook Air 也有資格獲得這項殊榮。在此情況下,面板的邊緣已經融化,就像 MacBook Pro 的邊緣一樣。所以它仍然不是邊緣到邊緣,但我們已經很接近了。鋁製框架的消失極大地有助於讓眼睛呼吸並提供極大的視覺舒適度。
如果 MacBook Air 面板的亮度比 Apple 習慣的亮度稍低一些,那麼這種對比度可以為圖像、文字和影片提供良好的可讀性。顏色也很漂亮,栩栩如生。實測Delta E確實非常好。
當然,這個 Retina 面板並不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它不提供 Apple 開發的最先進的技術(特別是 P3 和 True Tone),但如果沒有續集,它本身就值得跳過。
當Y系列轉向Z系列
這一切都始於加載時間比我們日常使用的 13 吋 MacBook Pro(2016 年,無 Touch Bar)稍長。當我們的測試工具轉移到 MacBook Air 上時,突然出現令人驚訝的通風。
MacBook Air 作為優秀的超便攜設備,當你讓它們受苦時,總是有這種傾向,但在執行如此基本的任務時則不然。
必須要說的是,MacBook Air 2018 的 Core i5-8210Y 頻率為 1.6 GHz,這也無濟於事。而且蘋果並沒有像通常的情況那樣提供其他可選處理器。到目前為止,在蘋果的 MacBook Air 中,我們發現了 U 系列處理器,它提供低功耗但效能可靠。 Y系列注重低功耗,幾乎不比12吋MacBook中的Core m好。
事實上,MacBook Air 2018 看起來比 MacBook Pro 更接近 MacBook。結果,它的處理器自然就缺乏動力,很快就陷入困境。問題是,當他受苦時,他就會發熱,而當他發熱時,他就會發熱。風門。然後其工作頻率永久下降到千兆赫茲左右的區域。所以不要對他抱太大期望了。
在我們的測試過程中,我們甚至目睹了自測試 Mac 以來的第一次:由於機器過熱和耗盡而導致的崩潰。
但我們不要只是消極的。在日常寫作、上網、聽音樂、觀看影片、進行一些高清快速編輯(4K 則完全不同)以及簡單處理一些不太重的照片時,MacBook Air 引領了步伐。問題是我們很快就達到極限了。這一方面讓我們對未來感到擔憂,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對 MacBook Air 相對歷史上的多功能性感到擔憂。當我們希望有一款更輕的 MacBook Pro 時,我們卻得到了更重的 MacBook。損害。
簡而言之,與 Geekbench 測試結果相比,這款 MacBook Air 的性能比 2015 年 MacBook Air 提高了 18%——我們去年無法測試更新後的型號。但僅比 5.24% 快12 吋MacBook2017 年 6 月。還不夠跳到天花板...
128 GB SSD 不值得存在
我們已經失望透頂了嗎?不。等等,我們有最後一個壞消息。售價 1,349 歐元的 MacBook Air 2018 並不存在。當然,它在 Apple Store 和幾乎其他地方都有銷售。但是,在 2018 年,購買一台 128 GB 的機器就像擁有一輛 Traban,因為它具有空氣動力學特性和二檔。這是一種變態!
開箱後,128 GB 硬碟僅留下 105 GB 多一點的可用空間。如果你想把它當作生產機器或你的主計算機,那就算了。你可以扭轉這個問題,玩轉雲並不斷優化存儲,你需要的 MacBook Air 有 256 GB,因此花費近 1600 歐元。
話說回來,這個窄SSD值多少錢呢?結果非常令人驚訝,但使用不同的工具進行了多次驗證。坦白說,與蘋果筆記型電腦通常提供的寫入速度相比,寫入速度較低。此外,這款 SSD 的讀取速度比 2015 年 MacBook Air 慢,但情況恢復正常,2018 年取代了其前身。
然而,它沒有達到 MacBook Pro 定義的高度——但這也很難責怪它,因為它不是一台專業機器。另一方面,它的整體表現比 MacBook 更好。
靠自治來拯救?
當我們為這款 MacBook Air 令人失望的性能而哭泣後,我們告訴自己,我們將能夠擦乾眼淚,感謝值得稱讚的自主權。從歷史上看,這一系列的超便攜式產品一直在這一領域樹立了很高的標準。
使用時,電池的續航時間足夠長,您可能會在兩次會議或兩次火車旅行之間忘記充電。現在我們已經接近工作日了。
為了準確計算其耐用性,我們顯然轉向了多功能自主測試,模擬相對密集的日常使用。
如上表所示,MacBook Air 2018 略落後於其前代產品。這種差異可以透過定義更好的視網膜面板來解釋。
特別是因為我們在視訊播放方面的自主權顯示出較低的損失。 MacBook Air 2018 的續航時間為 8 小時 13 分,而 MacBook Air 的續航時間為 8 小時 34 分。2015款。
換句話說,這款 MacBook Air 的自主性依然誠實,高於 MacBook,但遠低於 MacBook。MacBook Pro 13英寸。
然而,考慮到輕性能和真正較低的整體功耗(負載下為30.6 W,而之前的MacBook Air 為38 W,靜止狀態下為8.2 W,而靜止時為17.4 W),我們開始認為我們可以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為了誰?為了什麼 !
然後是一個常見的問題。這款 MacBook Air 適合誰?第一個答案很簡單:只適合蘋果愛好者。對 macOS 沒有特別興趣的人可以繼續前進。蒂姆·庫克的團隊並不能聲稱這款 MacBook Air 能夠吸引“轉換者”,尤其是這個價格。與超便攜式電腦承諾和實際提供的功能相比,它給他們帶來的東西太少,但花費的錢太多。
以下答案稍微複雜一些。在詳細討論之前,讓我們指出,對於那些熱愛蘋果產品的人來說,這種複雜性實際上凸顯了一個令人悲傷的觀察。我們選擇 Mac 不再是因為它是我們想要的,而是因為我們不要其他型號。這個選擇是出於惡意而不是出於熱情。
無論如何,這款 MacBook Air 可能會吸引那些想要比 MacBook 更大的螢幕和強大的效能的人。更不用說 Touch ID 的存在了,這是一個不錯的額外功能。
對於那些擁有舊 MacBook Air 的人呢?一切都取決於對重量和性能的重視。如果你喜歡輕裝上陣,又不想放棄13.3英寸,而且有限的功率又適合你,那就買吧,你會被征服的。
另一方面,如果您有時需要一點電量,而幾克重量又不影響您,我們傾向於推薦不帶 Touch Bar 的 13 吋 MacBook Pro。它具有 256 GB 的儲存空間,當然價格更高,為 1749 歐元,但它是一款超便攜的產品,具有可靠的自主性和性能,儘管它搭載的是第七代酷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