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 (GSFC),科学家们第一次,出示证明的恢复漏洞可归因于人类行为。
每年九月,太阳光线催化臭氧破坏循环后,南极臭氧空洞就会形成。
这些循环涉及氯和溴,它们主要来自称为氯氟烃 (CFC) 的含氯人造化学品,该化学品于 1996 年被禁止。
过去对臭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臭氧空洞的大小上,但在他们的研究中,GSFC 团队实际上测量了臭氧空洞内的化学成分。
使用微波临肢探测仪 (MLS)在光环卫星上,研究人员能够测量盐酸,这是氯在破坏几乎所有可用臭氧后与甲烷发生反应时产生的。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氯含量每年下降约 0.8%,并指出南极冬季的臭氧消耗比 2005 年减少了 20%。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GSFC 的大气科学家苏珊·斯特拉汉 (Susan Strahan) 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臭氧空洞中的氟氯化碳中的氯正在减少,臭氧消耗也因此减少。”
该研究已发表在期刊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
消除氟氯化碳
1985年发现南极洞两年后,许多国家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一系列针对消耗臭氧层化合物采取行动的法规。
后来,对协议进行了修订,以完全逐步淘汰 CFC 的生产,研究人员将他们观察到的减少归因于这项国际禁令。
“[减少 20%] 非常接近我们的模型预测的氯减少量,”Strahan 说。
“这让我们相信,MLS 数据显示的 9 月中旬臭氧消耗减少是由于氟氯化碳中氯含量的下降。”
尽管前景光明,但扭转我们对地球造成的损害的战斗还远未结束。
“CFC 的寿命为 50 至 100 年,因此它们会在大气中停留很长时间,”GSFC 大气科学家、该研究的合著者 Anne Douglass 说。
“就臭氧空洞消失而言,我们期待的是 2060 年或 2080 年。即使到那时,可能仍然存在一个小空洞。”
尽管如此,这些最近的发现关于臭氧空洞大小的研究提醒人们,重大行动可以产生重大影响。
看起来这个问题太大而无法实际解决,但如果我们可以减少臭氧消耗在南极洲,通过相对简单的消除氟氯化碳的措施,我们不知道还能取得什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