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酪悖论揭示了素食主义者的道德决策
有道德的素食主义者仍然可以食用动物产品有其心理原因。

“你怎么能拒绝这么美味的奶酪呢?”——我的认知失调。
图片来源:Goskova Tatiana / Shutterstock
虽然肉类悖论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既是动物爱好者又是肉食者,奶酪悖论概述了一个复杂的认知失调过程,这使得那些践行道德素食主义的人仍然消费来自完全不道德的手段。
受肉类悖论的启发,英国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调查了认知失调对道德素食主义者的影响,进而旨在应用研究结果更好地鼓励公众远离非肉类动物产品的消费(NMAP)。
什么是认知失调?
一个由利昂·费斯廷格1957 年,认知失调指的是同时持有两种相互矛盾的信念的经历。费斯廷格的书认知失调理论描述思想要么是一致的,在逻辑上相互融合,要么是不一致的,即思想相互对立。
肉类悖论是认知失调的一个完美例子——有些人能够同时喜欢动物和吃肉,尽管这两个想法完全相互矛盾。
经历不和谐会导致不适和压力的感觉,特别是当所持有的信念对个人很重要时,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对自己思想和感受的看法。
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处理不和谐:
- 改变价值观——“我其实不那么喜欢动物。”
- 改变行为——“我将停止吃肉。”
- 掩盖行为与价值的矛盾——“吃肉是理所当然的,我需要它来保持健康。”
这四个 N吃肉(和 NDAP)的理由是,这种食物是美味的、正常的、必要的和天然的。这种理由是认知失调的一部分,它使人们能够继续这种行为。
奶酪悖论
就像肉类悖论一样,奶酪悖论考虑了获取 NMAP 的道德含义,以及素食主义者如何能够设法证明消费这些产品的合理性,尽管他们意识到该行业所造成的痛苦。
该研究专门研究了对那些已经吃素六个月以上的参与者进行的访谈数据,重点关注了他们食用鸡蛋和牛奶的习惯,结果发现数据强烈支持了认知失调的存在。
虽然参与者列举了避免食用肉类产品的道德、环境、文化和家庭原因,但研究人员报告称,尽管认识到类似的道德影响,参与者发现放弃肉类比放弃 NMAP 更容易。
他们还发现了一种社会协商的因素,即鼓励家人和朋友一起吃饭时用鸡蛋和奶制品代替肉制品。
尽管许多人对牛奶反应厌恶,但奶酪的接受度却要积极得多。美国制造业巨大的600万公吨奶酪,研究的参与者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称该产品美味可口,令人上瘾。
然而讽刺的是,10升(2 加仑)牛奶只能生产 1 公斤(2.2 磅)奶酪,因此可以说,吃奶酪的人比选择用牛奶代替奶酪的人消耗更多的牛奶。
通过调查这些群体对牛奶的明显厌恶,他们发现尽管几乎所有参与者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喝过牛奶,但现在他们认为牛奶的味道不同,而且不那么令人愉快。该团队认为,这可能是因为随着他们对牛奶的熟悉度降低,其与动物的相似性变得更加明显。
牛奶和奶酪在接受度上的这种区别表明,人们对产品的接受度可能与产品距离产地的距离有关。肉类悖论中也存在这种情况,即加工肉制品被故意做得看起来不像肉,产品距离动物越远,人们就越有可能愿意食用它。
尽管鸡蛋在完全未经加工的情况下被食用,但情况似乎并非如此。为此,研究人员推测,产品的获取方式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因此可以合理地认为鸡蛋是“提供的”,而不是“获取的”。
该研究最后建议,为了避免食用 NMAP 的人产生认知失调,奶酪和鸡蛋必须与活体动物和牛奶更明显地联系起来。此外,提到“人道”农场实践实际上可能会鼓励形成新的道德界限,允许继续食用 NMAP 并避免行为改变。
该研究发表在期刊上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