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共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因為她發現了一個新的治療。 這本身就是一項了不起的研究,但同樣重要的是,屠呦呦是第一位因在中國機構所做的工作而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儘管中國培養更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多。
事實上,中國現在在研發上的投入比歐洲還多,而且到 2020 年,預計將超過美國,因為自然編輯艾德·格斯特納上個月在研究資訊中寫道。 但儘管有這樣的投資,中國科學落後於世界其他地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長期以來一直在進行不可靠的研究。
中國科學家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偽造的化石記錄,突破了人類基因編輯的界限,並且經常參與同儕審查詐騙。 詐欺的程度已被稱為“地方病”一位中國研究人員提出,和 2010 年的一項研究32,000 名中國科學家中的 55% 認識某人犯有學術造假罪,對此表示支持。
但正如格斯特納所解釋的,這種文化正在穩步開始改變,據報道,中國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改變其聲譽和出版品質和開放取用研究。
「在 20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在高影響力期刊(例如自然和科學中國每年的作者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嗎? 但在這方面,中國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去年,這一數字為 269 篇文章,佔 2014 年發表的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 0.1% 論文的 21%。
事實上,中國已經取得了一些偉大的研究成果。 除了屠呦呦的抗瘧藥青蒿素,中國也率先開發了太陽的和風技術,並且正在努力列車時速將達500公里。 但問題不是科學本身,而是研究文化。
「事實上,研究資助和晉升是根據發表的文章數量而不是原創研究的質量來授予的?這助長了剽竊、發明研究和假期刊的行業,武漢大學 2009 年估計價值 150 美元米,”經濟學家2013年寫回。
同樣的文化也被指責因為屠呦呦從未在中國獲得重大獎項,也從未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CAS)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們會慶祝,但我希望他們也能保持冷靜,因為從這個獎項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告訴自然。
他補充說,中國的年輕科學家總是被告知要出國並大量出版國際出版物才能取得成功。為中國科學家提供的教訓而言,這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他加了。
「不可否認,這兩年,儘管國家科技規劃管理、院士制度改革力度很大,但我國科技事業的體制機制仍然存在不少問題。」王元峰說。在中華網網上評論中寫道。 “屠呦呦的獲獎恰恰引發了對此的質疑。”
儘管如此,中國似乎正在採取措施解決這些問題。 去年,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都發表聲明,鼓勵科學家在開放取用期刊上發表他們的研究。 中國總理李克強表示:“開放獲取科學知識和培養下一代研究人員是當今所需要的,也符合我們未來的方向。”當時說。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在增加預算,現在將資助中國60%的純科學研究——這在過去嚴重依賴產業資助。
這種對科學和高品質研究透明度的推動是否能夠改變中國不穩定的研究文化還有待觀察,但如果中國的重大投資能夠轉化為人類的重大成果,那麼我們都會支持它。 仍然,或者它沒有發生,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