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學家挖掘一個古老的中國定居點,在翻轉一個顛倒的粘土碗後發現了一小堆保存完好的麵條。
碗埋在拉賈(Lajia)10英尺的沉積物下,這是一個位於西北部黃河的小社區中國大約4000年前的地震摧毀了。
薄的黃色麵條約為20英寸,類似於La-mian,這是一種傳統的中國麵條,通過磨小麥製成麵團,然後反復用手拉和拉伸麵團。
該發現在10月13日的《雜誌》上報告自然。
參與該發現的中國科學院的考古學家盧·霍尤恩(Lu Houyuan)說,在發現之前,最早提到的麵條是在中國東部王朝期間寫的1,900年的書。
當考古學家研究了在稱為“植物石的植物”中形成的澱粉顆粒和微觀礦物顆粒時,他們得到了另一個驚喜:古老的麵條不是用像現代麵條這樣的小麥製成的,而是用小米,而是一種穀物,一種與大米一起形成了中國農業的基礎。
Huoyuan在一封電子郵件採訪中說:“考古證據表明,即使小麥在中國西北部有5,000-4,500年前出現,但直到很久以後才經常耕種。”
Houyuan告訴生活學。 “它逐漸從中國西北部向東和南部蔓延。”
直到很久以後,在公元618年至1279年的唐王朝和宋朝,小麥開始與中國的人們趕上,最終成為該國第二大主食穀物作物之後僅次於大米。
- 蠟質小麥持續更長的時間
- 被碳水化合物蒙蔽
- 致命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