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那些器官受損或衰竭的人來說,器官移植往往是沒有機器幫助的情況下生存的唯一希望。器官捐贈每年挽救數千人的生命, 到 2023 年,移植手術將超過 46,000 例來自在世和已故捐贈者的移植手術均在美國進行,創下了全國紀錄。
儘管捐贈者數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對器官移植的需求始終超過供應, 每八分鐘就有一個人加入等待名單中。面對這種壓力,醫療專業人員不斷尋求創新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器官供應危機。一種想法是回收移植的器官——但這可能嗎?
儘管這仍然是一個高度實驗性的過程,但「器官再移植既可取又可行」。 A.S.博士尼瑪·納西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健康中心泌尿外科和移植外科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生 Atieh Dehghani 在電子郵件採訪中告訴《生活科學》。 “它可以優化利用稀缺的捐贈資源,延長功能同種異體移植物的壽命”——移植組織——“否則這些資源就會被丟棄。”
對這種治療方法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有幾個成功的案例記錄在案腎, 肝和 心重新移植。然而,博士。普拉迪普·卡丹比佛羅裡達大學傑克遜維爾醫學院專門研究腎臟移植的醫學教授表示,傳統移植手術的固有風險在重新移植過程中更加複雜。
每一次外科手術都會帶來一些風險——例如失血、疾病傳播和意外的手術併發症——但移植手術還有器官排斥的額外困難。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表達一組稱為人類白血球抗原(HLA)的蛋白質,這類似於 DNA 指紋識別,」卡達姆比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生活科學》。這些抗原覆蓋每個器官的表面,使身體能夠識別自己的結構並立即識別潛在有害的外來實體。因此,「身體的保護機制是拒絕[捐贈的]器官,因為它是外來的,」卡丹比補充道。
有關的:器官移植前可以在體外停留多久?
移植患者通常會服用免疫抑制藥物,這會削弱免疫功能。免疫系統的反應以防止其攻擊新器官。這種終生治療使患者更容易受到其他感染,因此醫生必須仔細平衡防止排斥反應的需要,同時避免其他併發症。
找到緊密匹配的抗原(稱為免疫相容性)可以降低排斥風險,但這給二次移植帶來了另一個困難。納西里說:“對於再移植的器官,免疫環境變得更加複雜,因為這些器官可能攜帶來自先前接受者的額外抗原,增加了致敏和排斥的風險。”
但決定器官移植是否成功的不僅是免疫學因素;還有免疫學因素。捐贈者、接受者和器官本身的健康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供體或受體的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潛在疾病會影響患者身體對新器官的反應程度,而移植組織的品質會影響手術的複雜性和器官對手術的耐受性。
先前的移植手術可能會給器官帶來物理差異,使手術更加複雜。納西里解釋說,因此外科醫生在重複使用原本健康的器官時需要特別小心。
與再移植相關的疤痕組織、血管縮短和無血液循環時間延長導致了這一困難並進一步增加了風險。
然而,目前死亡捐贈腎臟移植的平均等待時間為三到五年,卡達比認為,在某些情況下,重新移植可能是理想的解決方案。腎臟是移植最多的器官,而且大多數人必須等待死者的腎臟,因為活體捐贈不太常見。
「風險較高,但在適當的情況下,它可能會成功,」他說。 「接受者必須積極參與自己做出這個決定。我們自己的經歷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併發症,但我們能夠克服這些問題,我們的患者取得了成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