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目科學家宣布,世界上最大的融合反應堆終於被組裝了,但它不會再運行15年。
國際融合能源項目(ITER)融合反應堆,由19個大型線圈組成,被循環成多個環形磁體,最初定於2020年開始首次完整測試。
這意味著,伊特(Iter)的託卡馬克(Tokamak)處於最前沿的融合能力非常不可能及時到達氣候危機解決方案。
“當然,迭代的延遲沒有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Pietro BarabaschiITER總幹事在周三(7月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就核融合關於人類現在面臨的問題,我們不應該等待核融合來解決它們。這不是審慎的。 ”
世界上最大的核融合反應堆是35個國家之間合作的產物,包括歐盟,俄羅斯的每個州,中國,印度和美國 - 伊特(Iter)包含世界上最強大的磁鐵,使其能夠產生磁場280,000倍強大作為一個屏蔽地球。
反應堆令人印象深刻的設計帶有同樣的價格標籤。它原定於2020年耗資約50億美元,並在2020年開火,現在已經遭受了多次延誤,預算膨脹超過220億美元,另外提議額外的50億美元來支付額外的費用。這些不可預見的費用和延誤是最新15年的延遲。
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利用核融合的力量(恆星燃燒的過程)已有70多年了。通過將氫原子融合在極高的壓力和溫度下製成氦溫室氣體或持久的放射性廢物。
但是複制星星心臟內部的條件並不是簡單的任務。融合反應堆的最常見設計,即Tokamak,它通過過熱等離子體(四個狀態之一事情,由陽性離子和負電荷的免費電子組成),然後將其捕獲在甜甜圈形的反應堆室內磁場。
然而,將血漿的動盪和過熱的線圈保持在適當的位置,以使核融合發生足夠長的時間,這是具有挑戰性的。蘇聯科學家納坦·雅夫林斯基(Natan Yavlinsky)在1958年設計了第一個託卡馬克(Tokamak),但此後,沒有人能夠創造出能夠發揮出比其含有更多能量的反應堆。
主要的絆腳石之一是處理足夠熱以融合的血漿。融合反應堆需要非常高的溫度(比太陽高很多倍),因為它們必須在壓力下工作要比恆星芯內的壓力低得多。
例如,實際陽光的核心達到了約2700萬華氏度(1500萬攝氏度),但壓力的溫度約為地球海平面氣壓的3400億倍。
在這些溫度下烹飪血漿是相對容易的部分,但是找到一種圍繞它的方法,以使其不會通過反應堆燃燒或使融合反應脫軌在技術上很棘手。這通常是用激光或磁場完成的。
最新更新
編者註:7月4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5:40更新了標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核融合反應堆,而不是核反應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