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 (AI) 威脅顛覆的關鍵領域之一是人類創造力,而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興起無疑地讓藝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儘管人們仍然擔心人工智慧可能取代整個社會的人類投入和代理,但另一種方法表明,人類將以某種方式與人工智慧融合——新技術將增強我們而不是削弱我們。
在 ”半人馬藝術:生成人工智慧時代藝術的未來「(Springer,2024),電腦科學家雷莫·帕雷斯奇探討了「半人馬智能」的概念——人類和計算智能的整合——及其對藝術未來的影響。在這段摘錄中,帕雷斯奇解釋了我們的原始恐懼是如何被誤導的,並認為人工智慧的崛起實際上可能幫助人類的創造性努力超越到新的高度。
當我們重新審視最初、最迫切的問題時——人工智慧會在藝術領域超越人類的創造力嗎? ——重要的是要認識到這個問題,正如人們通常提出的那樣,在某種程度上是有誤導性的。與西洋棋或圍棋等遊戲不同,藝術不能用簡單的輸贏指標來衡量。然而,人們的擔憂是相似的:人類在藝術創作中是否會像在高級國際象棋中一樣被取代?
我們的分析以認知考量為基礎,並在接下來的幾頁中進行,提出了一個微妙的答案。在創造力的頂峰——靈感、構思和原創性佔據主導地位——人工智慧是一個增強器,有助於實現強大的原創作品。在這種情況下,人類藝術家的角色仍然至關重要,人工智慧可以作為增強他們創造性視野的工具。相反,人工智慧的角色可能變得更加結構化或重複性。它可以自動產生常規輸出,例如某些類型的商業插圖、宣傳冊或電玩角色。這種自動化極大地影響了這些領域的專業人士,他們可能依賴此類工作謀生。因此,這些人可能會帶著憂慮和擔憂看待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
經濟和法律影響
生成平台的經濟威脅與對版權侵權的擔憂密切相關。 2023 年 1 月,這一領域發生了一起值得注意的法律訴訟,當時一群藝術家對 Stability AI、Midjourney 和 DeviantArt 提起集體訴訟。該訴訟的焦點是涉嫌未經授權使用藝術家的作品來訓練人工智慧工具,引發了關於藝術中人工智慧的法律和道德界限的爭論。
這起引人注目的訴訟凸顯了人工智慧在藝術領域的創新潛力與藝術家個人權利之間持續存在的緊張關係。該案的原告辯稱,人工智慧工具在沒有適當授權或補償的情況下根據其風格創作衍生作品。相較之下,人工智慧藝術公司為自己的行為進行了辯護,聲稱人工智慧生成的圖像具有變革性和原創性,因此沒有違反任何法律。 2023 年 10 月出現了重大進展,美國法官因缺乏直接侵權證據而駁回了大部分索賠。
另一方面,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的是,美國版權局於 2023 年 9 月拒絕了對以下內容的版權保護:空間歌劇院,這是一件主要由人工智慧創作、由藝術家傑森艾倫 (Jason Allen) 製作的藝術品。這件藝術品先前曾贏得藝術競賽,但版權局的決定是基於其創作過程中缺乏明顯的人為幹預。這一立場與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網路和法律議題著名專家勞倫斯‧萊西格(Lawrence Lessig)的立場形成鮮明對比。 Lessig 主張承認提示生成的藝術作品的版權,認為它們具有原創性和創造性,體現了提示者的人類輸入。他認為這些作品應該與其他技術輔助的藝術形式同等對待,並且它們有潛力透過啟發當前的藝術家並吸引對人工智慧藝術能力感興趣的新觀眾來振興藝術世界。
有趣的是,國際上對此問題的看法各不相同。 2023 年 11 月,中國法院裁定人工智慧產生的內容可以受到版權法的保護,這與美國版權法對人類作者的要求形成鮮明對比。
因此,儘管存在這些法律鬥爭,人工智慧藝術的版權侵權問題仍未解決,未來各個司法管轄區可能會面臨挑戰和變化。這種不確定性凸顯了數位時代藝術不斷發展的本質,以及尊重創新和藝術家權利的平衡方法的必要性。
生成平台社會影響的一個顯著例子是出版空性作者:Eris Edizioni,這是一部義大利圖像小說,由哲學家和數位藝術家 Francesco D'Isla 創作,將人工智慧生成的圖像與傳統文本結合。這本小說引發了藝術家和漫畫創作者的爭議,他們批評其對人工智慧的使用破壞了藝術完整性和經濟公平。作者和出版商辯稱他們的作品是合法的藝術作品,強調他們謹慎使用提示並遵守知識共享許可。
這個案例體現了圍繞藝術中人工智慧的更廣泛的爭論:平衡技術創新與道德考量和人類藝術家的經濟利益。隨著生成平台的不斷發展,這些討論可能會加劇,從而塑造數位時代藝術的未來。然而,我們可能會說,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歷史不斷重演——科技與藝術的交叉始終是創新與爭議的熔爐。
探索新的藝術途徑
事實上,縱觀歷史,從墨水和紙張到相機和電腦的發展,技術進步不斷為藝術表達開闢新的途徑。然而,每一次科技飛躍也帶來了倫理和社會挑戰,呼應了當今生成性與控制性、真實性與原創性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數位平台對藝術市場的影響。
從歷史上看,對新藝術形式和技術的抵制並不是一種新現象,而是一種反覆出現的模式。例如,攝影在 19 世紀的出現最初遭到了一些評論家和藝術家的懷疑,他們認為攝影是一種機械的、缺乏創造性的過程,威脅著傳統藝術形式。同樣,在電影中引入聲音和色彩也遭到了反對,人們擔心會削弱無聲電影和黑白電影的藝術價值。正如攝影和彩色電影曾經擾亂藝術規範一樣,當今的 DALL-E、Stable Diffusion 和 MidJourney 等生成平台也在藝術界引發了類似的爭論。
為了駕馭這一複雜的景觀,沃爾特·本傑明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見解提供了寶貴的視角。本雅明擔心藝術品的機械複製會失去光環,但也認識到其民主化的潛力。 DALL-E、Stable Diffusion 和 MidJourney 等生成平台將這種民主化進一步推進,使藝術創作更容易獲得,並培養社區意識和創造力。允許使用者生成和分享藝術可能會履行本傑明在藝術中的社會角色。
班雅明的見解揭示了藝術技術進步的文化影響,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技術失業概念則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經濟視角。 20世紀著名經濟學家凱因斯對經濟理論做出了許多貢獻,其中探討了技術進步造成的失業問題,這是一種結構性失業形式,他將其視為「適應不良的暫時階段」。當考慮到藝術家對人工智慧驅動的生成平台的恐懼時,這種觀點尤其重要。雖然一些藝術家擔心人工智慧可能會減少對人造藝術的需求,從而影響他們的生計,但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技術變革也可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藝術途徑。
凱因斯的見解提醒我們,儘管最初出現了顛覆,但技術進步往往會導致新角色和產業的出現。在藝術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慧可能會挑戰傳統做法,並為新穎的藝術表達和協作形式鋪平道路。這種演變需要對藝術及其創造者進行重新定義,這是我們在本書中所要解決的任務。
免責聲明
此摘錄已針對風格和長度進行了編輯。經 Remo Pareschi 所著《半人馬藝術:生成人工智慧時代藝術的未來》許可轉載,Springer 出版。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