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雜誌來信要求結束「中餐館症候群」的有害遺留問題
“結束數十年來的味精錯誤訊息及其助長的反亞洲仇外心理。”

「中國餐館症候群」這個術語是為了描述因食用味精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而創造的,但這種症狀毫無事實依據。
圖片來源:suriya yapin / Shutterstock.com
味精(MSG)歷來與一種被稱為「中餐館症候群」的病症有關。它的症狀包括頭痛、噁心、麻木和心悸,而且缺乏任何具體的科學證據表明它們是由食用味精引起的。
的起源註明日期的術語追溯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信(NEJM),一旦出現在廣闊的世界中,就抓住了媒體和公眾的想像。不久之後,美國衛生當局就特別關注中國食品製造商發出有關味精消費的警告,菜單和標籤上的「禁止味精」標誌風靡一時。
無論您吃的是番茄還是添加了味精調味料的食物,人體都會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處理谷氨酸。
蒂亞·雷恩斯博士
所有科學證據都顯示味精適合食用,並且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認為在食品中添加味精'普遍認為是安全的'”,並補充道,“儘管許多人認為自己對味精敏感,但在對這些人服用味精或安慰劑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未能始終如一地觸發反應。
但這並沒有阻止中餐館症候群延續種族刻板印象和有關味精的錯誤訊息的危害,並且在 2023 年 12 月NEJM 承諾進行審查並修正它在延續歷史種族不平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然而,該評論顯然沒有包括“中餐館綜合症”一詞。
現在,一個由營養學家、公共衛生專家和廚師組成的聯盟與味之素集團聯手,向《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要求其糾正這一遺漏,並承認其在延續文化麻木不仁和種族偏見的刻板印像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是敦促 NEJM 解決該術語遺留問題並推動有意義的變革的第三次嘗試。
「我們希望 NEJM 能夠承認他們在創造『中餐館症候群』一詞中所發揮的作用,作為他們當前解決過去不公正問題的舉措的一部分,」說Tia M. Rains 博士,味之素健康與營養北美公司科學、創新與企業事務副總裁到 IFLScience。 「重新審視這個術語將有助於結束數十年來的味精錯誤訊息及其助長的反亞洲仇外心理——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建立更加知情和包容的飲食文化的最終目標。”
Rains 說,與普遍的看法相反,味精的鈉含量比食鹽少三分之二,因此它實際上可以用作減少鈉攝取的工具。烹飪。透過用味精代替一些鹽,菜餚中的鈉總量可減少多達 61%。
「此外,味精中的谷氨酸在化學上與食物中固有的谷氨酸沒有區別,」雷恩斯解釋。 “無論你吃的是西紅柿還是添加了味精調味料的食物,人體都會以同樣的方式處理谷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