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最大的鑽石 Koh-i-Noor 的 3D 插圖。圖片來源:DiamondGalaxy/Shutterstock.com
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光之山 (Koh-i-Noor) 繼續引發爭議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去世。儘管無可否認,這顆雞蛋大小的鑽石令人驚嘆且稀有,但在某些人眼中,它已成為流血、被盜歷史和殖民主義恐怖的有力像徵。
這105.6克拉鑽石目前坐在伊莉莎白女王太后王冠的中央,旁邊只有一個2,800其他較小的鑽石。這頂王冠屬於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的母親,是為她 1937 年與丈夫喬治六世國王一起加冕而製作的。
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從未戴過這頂王冠(至少在公開場合沒有戴過),週一放在她棺材上的王冠也不是這頂王冠。然而,它是英國皇冠珠寶的一部分,因此歸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所有。
本月初她去世後,圍繞光之山所有權的爭論再次引發。王太后的王冠和巨大的鑽石將由卡米拉王后繼承,預計她將在丈夫查理三世國王的加冕典禮上佩戴這頂王冠。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公平的。曆年,印度,巴基斯坦,甚至於塔利班在阿富汗所有人都聲稱擁有這顆鑽石。現在,隨著女王去世,許多來自印度次大陸的人一直在呼籲退貨鑽石回到它的故鄉。

伊莉莎白女王太后的王冠(圖中未顯示)在倫敦塔的珠寶館中公開展示。圖片來源:Joseph M. Arseneau/Shutterstock.com
光之山的歷史
光之山的歷史籠罩在神秘和傳說之中,但我們確實知道它很可能首先在現在印度的某個地方出土。有人推測,早在公元前 3200 年,梵文和美索不達米亞文獻中就提到了這顆鑽石,儘管這一點從未得到證實。
印度教也相信,即使是眾神也被它的美麗所震撼。所以故事是這樣的“只有上帝或女人才能佩戴它而不受懲罰。”據說,任何佩戴它的人都會遭受一生的厄運。
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這顆鑽石於1304 年掌握在統治印度次大陸德里蘇丹國的卡爾吉王朝皇帝阿勞丁·卡爾吉(Alauddin Khalji) 手中。這顆鑽石的。
最早可證實的鑽石來源來自印度莫臥兒帝國的沙賈汗。當時的記載稱,這位皇帝在 17 世紀初委託建造了“孔雀王座”,上面裝飾著許多寶石,包括光之山。
1730 年代,印度北部遭到伊朗國王納德沙阿 (Nader Shah) 的軍隊入侵。據稱,納德沙掠奪了莫臥兒帝國的大部分財富,包括帝國孔雀王座和光之山。人們認為他將這顆鑽石命名為 Koh-i-Noor,在波斯語中意為「光之山」。
納德沙阿去世多年後,他的帝國崩潰了,他的孫子將這顆鑽石傳給了阿富汗帝國的創始人艾哈邁德沙阿杜拉尼,以贏得他急需的支持。當他的孫子 Shuja Shah Durrani 在印度逃亡時,他被迫將這塊石頭交給錫克教統治者蘭吉特辛格 (Ranjit Singh)。大約在這個時候,人們認為光之山被當作一個耀眼的護身符綁在他的身上二頭肌
1849 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贏得了第二次英錫克戰爭,旁遮普王國被納入英國控制之下,這顆大鑽石也被納入英國控制之下。經過一段危險的旅程後,它於 1850 年在白金漢宮被贈送給維多利亞女王。
從此,它就落入了英國王室的手中。如果您想親眼目睹,您必須前往倫敦塔,並支付大約 30 英鎊的入場費,在玻璃後面可以看到鑲滿寶石的王冠。
我們現在生活在後殖民時代。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英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已將獨立權交給了許多前殖民地。然而,大英帝國的餘波仍在繼續——對許多人來說,光之山是對其遺產的痛苦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