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過科幻節目為了全人類該片探索了蘇聯擊敗美國登上月球並進一步推動太空競賽的另類歷史,其中有一個特別酷的時刻,一枚巨大的火箭不是從傳統的發射台發射,而是直接從海洋中發射。
雖然你可能會認為這個想法完全是科幻小說,但事實並非如此。海龍號是一種超重型運載火箭,是 NASA 在 20 世紀 60 年代考慮的一個真正的概念。如果這個設計得以實現,它將是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的火箭,150米高(492 英尺),直徑 23 公尺(75 英尺)。
在 20 世紀 60 年代(一直到今天),NASA 一直在尋找更便宜的發射方式和有效載荷進入太空。一個想法是,與其製造複雜、設計複雜的運載火箭,不如製造一種現在被稱為「大笨拙助推器」的東西。
“當前美國消耗性運載火箭(ELV)的設計是為了滿足嚴格的性能規格。因此,發射系統設計者相對較少優先考慮降低發射成本。美國,”主題回顧解釋說。 “ELV 源自 20 世紀 60 年代的洲際彈道導彈設計,該設計使用高性能發動機和輕型結構,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運載火箭的重量並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效載荷和射程。”
雖然這些飛行器效率很高,但它們的製造成本很高,並且在發射前保持適當的壓力也很昂貴。 NASA 開始尋找更便宜的替代方案,其理念是製造和維護更大、更簡單的火箭設計比複雜、高效的設計更便宜(因此稱為「大笨火箭」)。海龍號是由美國火箭工程師羅伯特·特魯阿克斯領導的提案之一,引起了美國太空總署的注意。
「海龍概念的發展假設,如果使用非常大、簡單且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即使為了確保這些特性而犧牲有效載荷與升空重量比,也會產生太空運輸經濟,」一位1963 年美國太空總署報告解釋說。
作為使車輛更便宜、安全和高效的一部分,它需要從海洋發射。
「火箭將以垂直漂浮的姿態直接從水中發射。燃盡後,各級將僅通過正常的大氣阻力和水沖擊力來減速,」美國宇航局補充道。 「回收的級將被拖回發射場重新使用。海上操作概念已擴展到包括使用巡洋艦重量的車輛配置罐進行海上推進系統開發測試,以進行全面工作。”
雖然這個概念很酷,而且本來可以省錢,但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的預算削減意味著該計畫從未啟動,我們也被搶走了世界上最大的基地像一隻巨大的金屬,最後飛向太空的海豚一樣躍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