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家充分利用牙齒來辨識已滅絕動物的飲食。現在,一項對白堊紀晚期類似獸腳亞目恐龍牙齒的研究更進一步,利用牙齒磨損的方式來識別物種之間的差異。
「所有這些恐龍都生活在同一時間和地點,因此了解它們是否在爭奪食物資源或是否瞄準不同的獵物非常重要,」說安吉麗卡·托里斯博士西班牙拉里奧哈大學陳述。 “通過這項工作,我們可以開始更好地了解生態系統中這些掠食性恐龍之間的相互作用。”
有這麼多不同的肉食恐龍需要研究,比較我們擁有的所有牙齒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托里斯選擇從中小型虛骨龍開始,這種恐龍與現代鳥類關係密切,甚至它們的前臂都長著羽毛。然而,它們與現代鳥類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有牙齒。
掠食者有不同的咬合策略來從獵物身上獲取最好的食物,並且在數百萬年前的滅絕物種中也出現了一些與今天相同的策略。虛骨龍恐龍擁有帶有鋸齒狀切割邊緣的刀片狀牙齒,可以對受害者進行所謂的「刺穿和拉扯」方法,這種方法在更大範圍內被採用霸王龍。
然而,在現代生物學托里斯展示了不同的家庭仍然以獨特的方式啃咬獵物,這表明受害者的差異。在對不同咬合方式對牙齒的影響進行建模後,托里斯得出結論,傷齒龍科的牙齒用於捕獲無脊椎動物、可以一口吞下或已經死亡的小型獵物。事實上,它們的牙齒可能無法承受更多,在其他切割角度使用時會承受高應力。
另一方面,馳龍科動物似乎更像我們噩夢中可怕的肉食性恐龍,儘管它們體型很小。它們的牙齒帶有磨損,與抓住大型掙扎的獵物一致。與具有相似牙齒的科莫多龍一樣,研究中的恐龍似乎都沒有啃咬或咬碎骨頭,而是更喜歡通過向後猛拉頭來將肉從骨頭上拉下來。
微小的牙印,被稱為微磨損,以前曾被用來了解已滅絕動物的飲食,但對恐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草物種上,只提及了肉食性獸腳亞目動物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