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病例數不斷增加身分詐欺誠信違規行為給學術界帶來了保護學術記錄的壓力,同時也確保合法貢獻者不會受到過多驗證過程的負擔。
為了應對這種壓力,STM Solutions 發布了一份報告,標題為“學術出版中的可信身分:數位身分在研究誠信中的核心作用”,以便分析數位身分技術如何在維護研究誠信方面發揮作用。
該報告由研究人員身分任務和完成小組開發,該小組於去年成立,旨在更詳細地探討這些問題,該報告為建立透過數位身分技術提高信任的指南提供了建議。
學術出版傳統上以開放信任模式運作,其中最少的驗證(通常僅限於有效的電子郵件地址)足以讓研究人員參與同儕審查和出版過程。然而,隨著造紙廠和身分操縱等詐欺活動的增多,該系統的限制變得越來越明顯。
「在一個科學誠信至關重要、內容變得越來越容易捏造的世界裡,我們需要開發新的方法來確定學術貢獻的真實性,」Hylke Koers 說,他是STM解決方案。
「身份驗證可以提供重要的保障,前提是其實施方式不排除合法貢獻並尊重研究人員的隱私權,並且不施加不當障礙。”
合作促進信任
該指南旨在幫助出版商和編輯系統提供者採取措施打擊欺詐,同時保持學術研究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該報告包括有關確保數位時代研究完整性的系統的挑戰和潛力的主要發現。一些建議強調了身份驗證系統的重要性,該系統可以檢測詐欺活動,同時又不會妨礙合法研究人員為學術界做出貢獻的能力。
報告暗示數位身份驗證防止操縱研究記錄並保護學術工作的真實性,實施數位身分工具必須平衡隱私問題和驗證的需要,確保研究人員的權利得到尊重。此外,這意味著協作方法對於制定全行業標準和實踐以打擊身分詐欺和維持對學術出版的信任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