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透露,自大爆炸以來,宇宙損失了多達5%的暗物質。
暗物質,普通物質和暗能量
暗物質約佔宇宙的四分之一,而普通物質僅佔5%。宇宙的其餘部分由暗能量,據信這推動了宇宙的擴展。
科學家注意到星系移動在1930年代,就好像受重力的影響一樣,發現了暗物質。星系還以速度旋轉,在沒有無形力的情況下,它們會將它們拆散。
宇宙微波背景
暗物質是看不見的,因為它不會反映,吸收或發光。科學家分析暗物質的一種手段之一是研究宇宙微波背景(CMB),即所謂的“大爆炸迴聲”。 CMB是大爆炸中留下的熱輻射。研究人員將其用作天文學時間膠囊來了解早期的宇宙。
使用普朗克望遠鏡著眼於CMB的波動,研究人員發現,宇宙學參數與當今可觀察到的宇宙以及大爆炸後約300,000年的重組時代所見。
研究人員說,差異可以通過暗物質比例減少來最好地解釋。
CMB,DDM模型和Lambda-Cold暗物質模型
通過比較CMB數據從普朗克(Planck)帶有腐爛的暗物質(DDM)模型,假設暗物質的數量可能會發生變化,並且假設暗物質是穩定的標準λcdm(lambda-cold暗物質)模型,研究人員發現,DDM在生產我們今天擁有的宇宙之類的東西方面更好。 DDM假設提出,早期的宇宙中有更多的暗物質,但其中一部分腐爛了。
兩種暗物質
研究人員說,宇宙可能有兩種暗物質,一種是在其他粒子中腐爛的,而另一種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
研究人員進行的計算還表明,自大爆炸以來,宇宙已經損失了2%至5%的暗物質,這可以歸因於隨著時間的推移腐爛的暗物質顆粒。
“這意味著,在當今的宇宙中,與重組時代相比,暗物質少5%。”說俄羅斯科學院核研究所的Igor Tkach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