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Alpha A6300 不是繼任者兩年前測試過的非常適合家庭使用的 A6000:第一款和最新款之間的發布價格相差近 500 歐元。裸機售價 1,150 歐元,無論是在組件品質還是原始功率(連拍、自動對焦等)方面,A6300 都高出一個檔次。但是 A6000(以及更老的NEX6/NEX7)它保留了這種遙測功能,取景器移到了一側。
索尼,還是很有科技感
當富士和奧林巴斯在設計方面玩“復古”時,索尼和松下(在較小程度上)繼續提供“技術”方法,具有更粗糙的線條和更精緻的設計。如果索尼盒子的製造品質非常好,那麼它會給人一種脆弱的印象,而鬆下盒子則沒有這種感覺,松下盒子稍重一些,如果我們將其體積與盒子的尺寸進行比較,甚至會非常巨大。這種感覺部分是由於設備的薄度造成的。 A6300 可能很耐用,但它的外觀並不讓人膽大妄為。
這款手機殼的手感非常愉悅,而索尼在右撥盤的阻力方面找到了很好的平衡。我們希望看到軟體介面在可讀性方面有所改進,但仍然像以前一樣快速顯示,使用起來很愉快。
非常好的感測器
作為世界領先的 CMOS 感測器製造商,索尼在競爭對手及其成像部門上都表現出色。因此,影像精度和 ISO 增加結果良好是合乎邏輯的!無論是使用 16-70 mm f/4 還是使用全片幅相機專用的 G Master 24-70 mm,APS-C 感光元件都能拍攝出出色的照片,細節非常豐富,並且能夠很好地再現浮雕和紋理。
我們可以批評預設的顏色渲染有點太“乾淨”,不像佳能、富士和奧林巴斯等試圖賦予圖像個性的品牌。與松下一樣,索尼首先是一家在視頻領域大放異彩的電子產品製造商,而圖像的這種“中性”方面背叛了這段歷史。這種方法的積極方面是 Jpeg 檔案(尤其是 RAW 檔案)為手動軟體開發提供了非常廣泛的解釋自由。
弱光下非常舒適
從測試影像可以看出,A6300並不害怕弱光。在 ISO 800 下拍攝的照片完全無雜訊,在 ISO 3200 下其性能也非常出色。值得注意的退化閾值是 ISO 6400,即使感測器仍設法保留許多細節。
這種保留細節的能力高達 ISO 12,800:雖然非常嘈雜,但我們的測試場景的圖像仍然提供準確的顏色,並且圖像處理器設法控制圖像精度的損失 - 我們設法讀取角落裡的城市名稱圖像完美。除此之外,顏色太扭曲,噪音太大,除了故障排除之外無法用於任何其他用途。
缺乏感測器穩定性
索尼的技術失誤在於忽略了感測器的穩定性,儘管該品牌是光學穩定性的支持者,但該品牌還是很有品味地將這種設備整合到其第二代 Alpha 7(Mark II)中。此外,自上週以來,以物理上無法整合此類設備為藉口不再成立阿爾法A6500的發布,配備了寶貴的感測器穩定性。
事實上,這種缺失會導致影片觀看起來不太愉快,而且夜間拍攝模糊的比例更高,這幾張測試照片就證明了這一點。穩定性之間的戰爭不再是必要的,松下、奧林巴斯和索尼(!)已經證明,沒有什麼比這兩種工藝的結合更好的了。 A6300 太糟糕了…
視訊品質和發熱問題
儘管缺乏我們上面所說的感測器穩定性,但這款 A6300 生成的視訊檔案在混合動力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像 4K 一樣的全高清壓縮非常出色;在這一領域,儘管富士膠片和奧林巴斯進展突飛猛進,但松下和索尼仍然是標竿。
許多用戶報告說,在炎熱環境下拍攝4K 時存在過熱的風險- 當我們剛剛將測試設備返回給索尼時,這個缺陷就在互聯網上浮現出來,而且我們已經幾個小時沒有在相同條件下拍攝才能看到它。暖氣先例RX100 馬克四世因此無法將 4K 整合到RX1R MK II回想一下,索尼 DNA 中的小型化政策有其局限性,特別是在散熱方面。
強大的自動對焦功能
Alpha A6300 採用先前機身的「4D」自動對焦技術,具有高效的對焦系統,借助綠色準直器組系統,可以非常輕鬆地追蹤主體。在連拍模式下非常高效,該系統對螢幕和取景器變黑所需的時間有限制,對於我們的口味來說有點長 - 與富士X-T2例如。雖然不是運動機殼,A6300 卻能 100% 回應偶爾的連拍需求,每秒最多 11 張影像,浪費率極低。日本工程師的工作非常好!
缺乏合適的光學器件
在過去的兩年裡,索尼透過發布能夠支援 A7R 和 A7R Mk II 像素密度極高的感光元件的高品質變焦和固定焦距來提升光學性能。不幸的是,就 A6300 所配備的 APS-C 感測器專用光學元件而言,這項觀察結果並不那麼吸引人。索尼網站上沒有事實上參考了15款APS-C機型(加上專用於影片的鏡頭,E PZ 18-110 mm f/4,此處題外話)。
6 年中的 15 個光學元件,其中只有 2 個高階型號(蔡司品牌),數量微乎其微。短短4年時間,富士軟片就發表了19款(不包括變體),其中超過三分之一堪稱高端。在富士膠片,即使是入門級也非常好。透過選擇保留 4 個光學卡口——APS-C 反射式、全片幅反射式、APS-C 混合式和全片幅混合式——索尼分散了其力量,從而對我們的 A6300 造成了不利影響。如果您正在考慮安裝全片幅 FE 鏡頭,請放下心來:它們體積龐大,會帶來真正的操作問題,尤其是最高端的型號。
平衡:抓地力在哪裡?
如果混合動力車的首要論點是與單眼相機相比,其緊湊性有所不同,那麼自第一款混合動力車推出以來已經過去了 8 年。松下 Lumix G1告訴我們,為了技巧而打技巧牌是沒有用的。松下很清楚這一點,因此將 G 系列的尺寸做得比 G4 和 G7 更大,以便更容易握持。不過,如果A6300的握持感沒有受到搭載經典APS-C光學鏡頭的詬病,超出這個畫幅,機身與大跨標變焦鏡頭就太不平衡了(更不用說全畫幅光學鏡頭了)。凸顯了殘酷的缺乏抓地力。
奧林巴斯和富士膠片已經考慮到混合動力的這一局限性,推出了中檔型號的握把。考慮到這樣的盒子對視頻(超級 4K)或體育攝影(由於非常好的自動對焦和連拍模式)的吸引力,索尼沒有提供這樣的配件來穩定其機身,這是一種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