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天,一场强烈的热浪将烘烤欧洲,这可能是历史性的,有可能打破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的记录。
热浪预计在周三至周五之间达到顶峰,届时从西班牙到波兰的大片地区气温预计将比正常水平至少高出 20 至 30 华氏度(11 至 17 摄氏度)。广阔区域的实际温度应至少飙升至 95 至 105 华氏度(35 至 40 摄氏度)。
有些地方可能会更热,尤其是在城市内,沥青和混凝土的“热岛”效应会导致温度升高。
芬兰气象学家米卡·兰塔宁 (Mika Rantanen)描述的计算机模型预测法国“六月完全闻所未闻”的高温强度。
初夏的热浪尤其致命,因为人们还没有时间适应较高的气温。老年人、无家可归者和没有空调的人最容易患上与热有关的疾病。
“热浪是无声的杀手”斯特凡·拉姆斯托夫 (Stefan Rahmstorf) 发推文波茨坦大学气候科学家。 “2003年的欧洲热浪已造成约7万人死亡。据估计,去年德国炎热的夏季已造成至少1000人超额死亡。”
欧洲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可能出现最高气温。西班牙和法国一些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预计周三至周五连续三天气温至少达到 104 华氏度(40 摄氏度)。
西班牙气象学家西尔维娅·拉普拉纳(Silvia Laplana)在一条疯传的推文中写道“El infierno”,翻译过来就是地狱,“即将到来”。这预计周五马德里气温将接近 105 华氏度(40.6 摄氏度),这将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
地狱来了。pic.twitter.com/j0iGEYF0ge
— 西尔维娅·拉普拉纳 (@slaplana_tve)2019 年 6 月 24 日
周三至周五,巴黎气温可能接近 100 华氏度。尽管比赛定于当地时间晚上 9 点进行,届时最恶劣的天气状况将会有所缓解,但炎热和潮湿的天气将给女足世界杯美国对阵法国的比赛带来严峻的挑战。
巴黎以及法国一半以上的地区橙色警报下,全国高温等级第二高。该等级是在 2003 年夏季热浪之后制定的,该热浪被认为导致 15,000 人死亡。
法国气象学家吉劳姆·沃兹尼卡周二发推文最新预测毫无疑问,法国将于周五创下 113 度(45 摄氏度)左右的新全国高温纪录,超过 2003 年创下的 111 度(44.1 摄氏度)旧纪录。
在更东北的地方,柏林预计周四将迎来百年大关,而波茨坦则预计将迎来百年大关。预报打破历史记录 3.6 度(2 摄氏度)。在瑞士,日内瓦周三和周四预计气温约为 98.6 度(37 摄氏度)。
甚至丹麦主岛上的哥本哈根也将进入 80 年代。
除了法国之外,还有六月国家记录列表可能突破的国家包括奥地利(101.5 华氏度)、德国(101.3 华氏度)和瑞士(99.1 华氏度)以及该地区的其他几个国家。一些历史记录(主要是在七月或八月创下的)也可能受到威胁。
在英国和爱尔兰,预计气温不会像南部那么强烈,但一些地方的气温应该会达到 80 多度,这比一年中的正常水平要高得多。在瑞典南部更远的东部以及邻国丹麦,一些地方的气温可能接近 90 华氏度。
造成早季大规模热浪的部分原因是一对强大的高压系统。一个在格陵兰岛附近,另一个在欧洲中北部上空。随着它们在未来几天内变得紧密相连并弯曲,它们还将采取行动阻止其南部的低压系统,这将吸引欧洲上空较冷的空气。
高压区与海上较冷的低压区相结合,将引导欧洲大陆上空的“西班牙羽流”和英国。
热空气羽流源自西班牙的沙漠和撒哈拉沙漠,将波及法国、英国和德国。结果可能是出现大量的下降记录,有时还会出现严重的雷暴。
在某些地区,由此产生的高温将是他们已经处理过的情况的加剧版本,而在其他地区,这将带来更大的冲击。
到目前为止,东欧和中欧的六月天气主要是温暖的天气,而欧洲大陆西部地区的气温则低于正常水平。
德国正在看到最热六月前五名,与该国东北部的波茨坦一起,正在前往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六月。但在更远的西部,这种炎热的冲击代表着某种模式的变化。
“今年夏天到目前为止,天气常常很凉爽,而且经常下雨,”英国广播公司著名的。
这次早期的热浪是近年来一系列历史性高温事件中最新的一次。就在去年夏天,非洲大陆的气温创下了历史新高,而且气候异常干燥。因此,干旱和野火猖獗。
“自公元 1500 年以来欧洲最热的夏季是:2018 年、2010 年、2003 年、2016 年、2002 年,”写道奶油泥炭。
预计欧洲周三将出现高温。 (WeatherBell.com)
这次热浪背后更广泛的天气状况与停滞有关高压区是造成格陵兰岛大规模融化事件的原因六月中旬。
格陵兰岛融化和这股热浪都与由以下组成的“阻塞模式”有关:北纬地区巨大而笨重的高压区它可能会卡在原地并导致极端天气。这样的模式可能是变得越来越普遍在一个变暖的世界里。
虽然当前的热浪将于本周晚些时候达到顶峰,但西欧和中欧大部分地区比正常温暖的天气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任何明显凉爽的空气似乎暂时仍会集中在北欧国家附近并进入亚洲。
2019 ©华盛顿邮报
本文最初发表于华盛顿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