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用人工增雨技术解决干旱问题
如果任其持续,此次干旱将对全球经济产生连锁反应。

图中所示的人工增雨技术涉及将碘化银或其他结构类似于冰的结晶颗粒放入云层中。图片来源:zmpixes/Shutterstock.com
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旱灾,中国正采取人工增雨的方式,为长江沿岸干涸的水库带来降雨。长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为数亿人提供水源。
这是一个夏天创纪录的热浪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如此,中国也同样如此。
据官方报纸报道,国家气象中心上周发布了“红色预警”天气警告,预计部分地区的气温将超过 40°C (104°F)。中国日报报告称,中国气温已连续 63 天维持在高位,预计短期内不会下降。
高温导致干旱。降雨据说比中国平均水平少 45%,长江主干流水量–以及流域内两大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地方当局被建议向农田喷洒“保水剂”,以防止水分蒸发或渗漏。与此同时,该国一些地区的工厂被迫关闭由于空调需求激增和水力发电用水短缺,上周该国气温降至零下。
据悉,许多省份也在寻求通过人工增雨的方式来应对干旱中国日报。一些省份选择使用人工增雨飞机,而其他省份则使用地对空人工增雨导弹。
人工增雨技术各有不同,但一般都是在天空中“播撒”碘化银或其他晶体颗粒,这些颗粒的结构与云中的冰类似。大气中的水滴聚集在冰晶周围,就像雨滴的种子,从而增加了降水的机会。
这绝不是中国第一次尝试这样的天气改造。去年,结果表明北京利用人工增雨技术确保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庆典活动有蓝天白云和艳阳天。他们也曾采取类似措施确保 2008 年夏季奥运会不被雨水影响。
并非所有科学家都相信人工降雨是模拟降雨的有效手段。一些研究发现人工增雨对特定季节的降雨量几乎没有影响,而其他人已经发现它可能对降水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如此,解决干旱问题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未来几周是长江流域稻米、谷物和其他作物秋收的关键时期。据路透社,高温和极度干旱的土壤已影响到457,500公顷(1,130,507英亩)的土地,并已给中国造成4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如果任其持续,此次干旱将对全球经济产生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