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两栖动物比我们想象的要常见得多

高山蝾螈是已确认能发出绿光的 32 种新两栖动物之一。(图片来源:Jennifer Lamb 和 Matthew Davis)
世界上有大量的生物荧光生物,在树上, 到海底,但很少有人考虑过这种现象是否在两栖动物中很常见。现在,一项新的研究科学报告研究表明,它实际上比我们所知的更为普遍。
生物荧光——当生物体吸收光时,会以不同的波长重新发射光(不要与生物发光)——仅在一种蝾螈和三种青蛙种类在此之前。在这项新研究中,明尼苏达州圣克劳德州立大学生物学助理教授詹妮弗·兰姆和副教授马修·戴维斯测试了 32 种两栖动物,包括蝾螈、蝾螈、青蛙和蚓螈,发现所有两栖动物都出现了生物荧光。他们认为,根据初步研究,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更多动物身上。
戴维斯和同事之前对鳍鱼和软骨鲨的荧光现象进行过研究,这让兰姆开始思考自己的研究对象:蝾螈。在测试了一只东部虎蝾螈并发现它确实发出明亮的光芒后,他们决定进一步探索。

“当我们意识到生物荧光在蝾螈中广泛存在时,我们就开始对青蛙和蚓螈进行测试,”兰姆告诉 IFLScience。“这些新发现让人兴奋不已,它让我们意识到,自然界中许多生物群体仍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他们对 32 个物种中的 1 到 5 个个体进行了测试,将它们暴露在蓝光和紫外线下,然后通过长通滤光片观察和拍照。兰姆解释说,这只允许荧光通过。他们发现他们研究的所有物种都是生物荧光的,都发出绿光,尽管有些物种的黄光略多。然而,荧光的图案在不同物种之间差异很大;有些是斑点,有些是条纹,有些是整个身体,有些只是骨头。

“我们怀疑不同物种间生物荧光的差异部分是由于产生荧光的机制不同,”Lamb 告诉 IFLScience。“但部分差异可能是因为物种使用生物荧光的方式不同。”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荧光的成因包括皮肤中的荧光蛋白或化合物、粘液等分泌物、骨骼中的矿物质,甚至是尿液等物质中的矿物质。尽管他们还不确定两栖动物为何会进化出荧光,但其进化可能也与导致荧光的机制有关。它们的眼睛含有对绿光或蓝光敏感的视杆细胞,因此它们似乎能够看到发出荧光的光。这种光可能让两栖动物在弱光环境下看到彼此,或者帮助其他动物发现并区分它们与周围环境。
“在某些生物群体中,比如珊瑚礁鱼,它们可能会利用生物荧光伪装在其他物种中,比如某些鸟类,可能会使用生物荧光吸引配偶,或者像一些节肢动物一样,进行交流,”兰姆说。“两栖动物可能以其中一种或所有这些方式使用生物荧光,但这些是我们和其他人下一步要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