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附近的伊豆-小笠原海沟不如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沟深,但鱼类显然可以在更深处生存。

这不是蝾螈,而是镜头中见过的最深的鱼之一。图片来源:明德鲁-西澳深海研究中心
科学家们在海平面以下 8 公里(4.8 英里)处捕获了鱼类,并在更深的水下拍摄了照片。这不仅打破了深海鱼类的两项纪录,负责该项研究的团队还认为,它们已经接近鱼类可以生存的最大深度。
太平洋西岸有一系列深达 11,000 米(36,000 英尺)的海沟,太平洋板块通常位于海平面以下 4,200(13,780 英尺)米处,沉入各种大陆板块之下。正是在这里,在伊豆-小笠原海沟,科学家拍摄到了一种未知物种假脂鲤, 一种蜗牛鱼,深度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 8,336 米(27,350 英尺),打破了之前在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沟 8,178 米(26,830 英尺)处发现的最深鱼类记录。
这马里亚纳海沟这是已知最深的海沟,因此也是研究最多的,但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它可能并不是最有趣的。“每个人都认为深度是这些海沟中最重要的因素,”领导此次探险的明德鲁-西澳深海研究中心的艾伦·杰米森教授告诉 IFLScience。虽然深度及其带来的巨大压力确实影响了这些环境中的生命,但它并不是唯一因素。“温度也很重要,”杰米森补充道。
伊豆-小笠原海沟是所有海沟中温度最高的,因此更适合生命生存。再加上日本周边海域生产力高,导致沉入该海沟的物质比马里亚纳海沟多,因此生命生存条件更加诱人。
然而,杰米森向操作研究船的团队 IFLScience 解释道DSSV 压力下降他们推断,伊豆小笠原的气温更高,生物可以在更深的海底生存,因此他们决定进行探索。
事实证明,该团队的正确性贝利亚维假脂鲤8,022 米(26,319 英尺)深处的生物群落,以及 8,336 米深处的同属但未知物种的影像(如上图视频的前 15 秒所示)。“这反驳了我们对深海一无所知的说法,”杰米森指出。

瞧,如果你被无情地从 8 公里深的深渊永远黑暗中抓走,你看起来可能也不是最好的。保持友善。图片来源:明德鲁-西澳深海研究中心
杰米森解释说,尽管马里亚纳海沟上方的水域比伊豆-小笠原海沟更热带,但海沟本身更冷,因为它更靠近南大洋。“南极洲是整个过程的主导因素,”他说。寒冷的咸水沉入冰冻大陆海岸的海底,这个过程现在被打乱了受全球变暖影响,向北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升温。每当这些底层水遇到海沟时,它就会流入其中。当水到达伊豆小笠原时,它的温度比马里亚纳高不到一度,但这仍然足以改变生态。
杰米森在一篇陈述。
没有类似深度的更温暖的海沟,因此“如果有人在更深处发现鱼,那也不会差太多,”杰米森告诉 IFLScience。
蜗牛鱼适应的深度超过了其他脊椎动物所能生存的深度,这一事实令人着迷,因为它们通常不属于深海属。大多数蜗牛鱼生活在河口等浅水区。
在这些深度,20-25 厘米(8-10 英寸)的鱼以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而这些甲壳类动物又以地表水生物死亡时落入海沟的物质为食。“这些东西可能需要数周或数月才能沉入海底,”杰米森说。然而,饥饿的甲壳类动物没有保质期,它们会利用任何能找到的东西建立食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