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自 1935 年以来纠缠现象已被证实多次,但其仍然令人毛骨悚然。
1935: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和内森·罗森发表论文物理评论问“量子力学对物理现实的描述能被认为是完整的吗?”他们的回答是:不能。
同年,在期刊上自然科学埃尔温·薛定谔创造了这个术语纠缠,意为“纠缠”,并发展了他著名的思想实验:一只猫同时处于活着和死亡的状态。
1952:理论物理学家戴维·玻姆在法国物理学家路易·德布罗意早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包含“隐藏变量”的量子理论确定性解释。他声称,系统的初始状态(如粒子的位置)可以决定其未来的演变。
1964: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提出了他的不等式,该不等式列出了数学原理,允许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排除任何局部隐藏变量来确定量子纠缠结果。如果该不等式成立,那么纠缠可以通过纯局部效应来解释。如果违反该不等式,则必须发生一定程度的非局部性,正如标准量子力学所预测的那样。
1972:伯克利研究人员 Stuart Freedman 和 John Clauser 通过测量一对光子的偏振来实验测试贝尔定理。尽管该团队发现不等式确实被违反,但实验中存在一些漏洞。
1982:法国物理学家阿兰·阿斯派克特(Alain Aspect)进行了更强大的纠缠测试,证实了非局部效应确实存在。
1984:Charles Bennett 和 Gilles Brassard 提出了一种量子密码学的理论体系,该体系将使用叠加态的光子来创建安全密钥。
1990:Bennett 及其同事报告了第一个实验性的量子密钥分发。
1993:Bennett 及其合作者提出,纠缠原则上可用于将粒子的量子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
1997:奥地利量子物理学家 Anton Zeilinger 及其同事报告自然量子隐形传态的首次实验验证。
2007:Zeilinger 及其同事在加那利群岛之间发送了 144 公里远的纠缠光子,创造了距离记录。Chao-Yang Lu 及其同事还发送了六个纠缠光子,创下了记录。
2010
:研究人员在量子连接多个物体时观察到了新型纠缠,量子信息被传送到了创纪录的 16 公里,并且团队找到了创建和控制纠缠物体的更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