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Wassily Leontief?
Wassily Leontief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俄羅斯裔經濟學家和教授,為經濟學貢獻了幾種有見地的理論。 Leontief的諾貝爾獎研究重點輸入輸出分析,這打破了經濟領域,並討論了一個部門的變化如何影響其他部門。
關鍵要點
- Wassily Leontief是一位俄羅斯裔美國人的經濟學家,為經濟世界做出了幾項貢獻。
- 萊昂蒂夫(Leontief)因其在投入輸出分析方面的研究而在1973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 Leontief也被認為是Leontief悖論和復合商品定理。
了解Wassily Leontief
Wassily Leontief於1906年出生於德國,於1999年在紐約市去世,享年93歲。作為經濟學家,他為經濟學科學做出了一些貢獻。 Leontief對領域的研究導致了他的投入輸出分析的發展,這使他贏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1973年。Leontief也因發現Leontief悖論和復合商品定理而被認為。
Leontief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促進了經濟學中定量數據的使用。 Leontief競選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定量數據分析領域的更廣泛的發展。他還是最早使用計算機進行定量研究的經濟學家之一。
Leontief在哈佛大學任教44年,隨後在紐約大學任教。他於1970年擔任美國經濟協會主席。Leontief的四名博士生也獲得了諾貝爾獎,其中包括Paul Samuelson(1970),Robert Solow(1987),Vernon L. Smith(2002)和Thomas Schelling(2005)。
萊昂蒂夫的研究
輸入輸出分析
Leontief追求使經濟分析更加定量的一個領域是開發一般平衡理論的經驗實施。為此,Leontief將美國經濟分為50個部門,建立了第一個經濟部門分類系統之一。他開發了用於部門分析的投入輸出表,估計了善的生產變化對其他行業及其投入的影響,從而建立了經濟部門的相互依存關係。
分析師可以使用投入輸出分析來估計正面和負面的影響經濟衝擊通過顯示輸出產生變化時對輸入的需求的不斷變化。這有助於分析整個經濟的連鎖反應,因為對最終商品的需求的變化在供應鏈上工作。輸入輸出表可以對產出的小或中等變化產生非常粗略的估計,但是由於他們假設固定的生產技術無法準確地說明真實經濟的動態。世界銀行,聯合國和美國商務部已經使用了Leontief的投入輸出分析。
Leontief悖論
Leontief在1950年代還研究了貿易流。基於對國際貿易的投入輸出分析,他發現美國是一個擁有大量資本的國家,正在進口資本密集型商品並出口勞動密集型商品。這與先前的國際貿易理論相反,該理論預測,各國將專門從事和出口商品,這些商品在生產中具有比較優勢。這意味著,有望從勞動力相對便宜的國家出口資本密集型商品,並進口勞動密集型商品。
眾所周知,Leontief悖論導致許多經濟學家質疑Heckscher-Ohlin定理,該定理指出,根據其生產因素,各國生產和出口他們最有效地創造的產品。此外,他們進口無法有效生產的商品。後來的幾位經濟學家提出了這種明顯悖論的解決方案,包括Linder假設和家庭市場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Leontief的悖論不考慮人力資本以及熟練和非熟練勞動力之間的差異。後來的研究人員表明,美國的出口是熟練的勞動力密集型(換句話說,是相對於進口的人類資本密集型,都可以解決Leontief悖論,而有利於該悖論比較優勢看法。
綜合商品定理
綜合商品定理是第三大發展,歸功於Leontief,後者將這一概念置於約翰·希克斯。這指出,如果假定一籃子商品的相對價格是固定的,則可以將它們視為單一的複合物,適合數學建模的目的。這簡化了建模價格理論所需的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