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都是平凡人,生活在平凡的時代,平凡的事情正在發生。就像新聞小報道太陽處於“鎖定”狀態,並且出於某種原因,地球注定會遭受瘋狂的天氣飢荒和…地震。
嗯,你可以放鬆一下。太陽目前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會造成寒冷天氣、飢荒或地震。當人類正在經歷一些事情時絕對不行,太陽沒有做任何異常的事情。
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太陽 11 年周期中的一個非常正常的時期;這被稱為太陽極小期。沒什麼好害怕的——如果你正在讀這篇文章,很可能你已經在沒有註意到的情況下經歷了幾次太陽極小期。
現在,我們正處於太陽週期24。我們不知道下一個太陽極小期何時會發生,但我們可以大致預測它。回到2017年美國太空總署指出,預計太陽活動極小期將出現在 2019-2020 年。
去年 12 月,NOAA 的太陽週期 25 預測面板進一步縮小範圍,指出「第 24 至 25 個週期之間的太陽極小值將出現在 2020 年 4 月(+/- 6 個月)」。
因此,我們要不是已經經歷了太陽活動極小期,就是即將經歷太陽活動極小期。這就是實際需要的內容。
太陽週期以太陽磁場為基礎,太陽磁場每 11 年翻轉一次,南磁極也會交換位置。目前尚不清楚是什麼驅動了這些週期——最近的研究表明這與11.07年行星排列– 但當極地磁場最弱時,磁極就會切換;這發生在太陽活動極大期附近。
由於太陽磁場控制太陽活動(太陽黑子、日冕物質拋射和太陽耀斑),因此隨著活動的變化,我們可以偵測到該週期。在太陽極小期,太陽黑子和耀斑最少。
隨著太陽逐漸達到太陽活動極大期,這種情況逐漸改變。磁場變得更強,太陽黑子和耀斑活動增加,然後在下一個太陽活動極小期再次消退。
太陽週期在地球上通常不明顯。在太陽活動極大期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的極光活動,因為極光是由太陽活動產生的。太陽活動的增加也會影響無線電通訊和導航衛星。密切觀察太陽的人們會在太陽活動極大期看到更多的太陽黑子。
在太陽活動極小期,太陽紫外線輻射減少,但其影響主要影響平流層和更高海拔地區。它導致地球大氣層輕微收縮,減少對衛星的阻力。相反,太陽活動極大期期間紫外線輻射的增加有助於降雨,但對溫度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在太陽極小期期間,來自超新星等來源的銀河宇宙射線也會增加。地球大氣層保護我們地表居民從這種輻射,這會增加風險癌症,但在更高的高度,輻射確實對太空人構成額外的危險。
「在太陽極小期,太陽的磁場減弱,對這些宇宙射線的屏蔽作用減弱,」天文學家迪恩佩斯內爾說2017 年,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對太空旅行的太空人構成更大的威脅。”
氣溫下降、地震和飢荒之間的關聯充其量也是微乎其微的。前幾天有個小報叫,呃,太陽報 引用未透露姓名的「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擔心被稱為「道爾頓極小值」的事件再次發生。
這發生在 19 世紀初期,這是地球有記錄歷史上的極端時期,以 1816 年左右為中心——無夏之年。氣溫下降,農作物歉收,世界各地許多人餓死或凍死。
但這與太陽的活動無關。所有這些問題都是由1815 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大規模噴發。另外,2013年的一篇論文發現太陽活動和地震之間沒有聯繫。
最近的太陽週期相對平靜,導致人們對即將到來的大太陽活動極小期產生了很多恐慌,大太陽活動極小期是一個跨越幾個週期的較長時間段,甚至連最大值也受到抑制。報告指出全球氣溫將驟降,產生一個小冰河時期。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太空總署徹底挫敗了這個想法。
「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變暖,是太陽極小期延長所帶來的長達數十年的降溫的六倍,”美國太空總署全球氣候變遷團隊二月寫道。
「即使太陽活動極小期持續一個世紀,全球氣溫仍將繼續變暖。因為改變地球全球氣溫的因素不僅僅是太陽輸出的變化,而當今最主要的因素是人類引起的暖化。溫室氣體排放。
一些科學家將太陽活動極小期與火山活動連結起來,但它很弱以及不同的論文不同意週期。但我們可能也不必擔心這一點。太陽報明顯更加活躍與道爾頓極小期相比,道爾頓極小期的太陽黑子活動在 1790 年至 1830 年左右非常低。
而且,雖然第 24 個週期比之前的幾個週期要小,但這些週期異常堅強。第 24 週期標誌著恢復到更正常的活動水準。
因此,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OAA) 和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的說法,我們即將進入的太陽極小期看起來並不特別不尋常,我們可以預期其強度與上一個週期類似,他們在預測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