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腸道細菌在體內的作用可能會超越胃,並一直延伸到大腦。
結果表明,小鼠的正常腸道菌群破壞了動物行為的變化,使它們膽怯,更冒險,並導致其腦化學變化。
儘管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在人類中發生了同一件事,但這些發現可能會解釋為什麼某些胃腸道疾病,例如急躁性腸症候群,通常與可能影響行為的疾病有關,包括沮喪和焦慮。
“可能是這些變化腸道細菌不僅有助於產生腸道症狀,例如腹瀉或疼痛,而且還可能導致我們在這些患者中看到的這種改變的行為。
該研究在線發表在《胃腸病學》雜誌上。
細菌和行為
先前的研究表明,腸道細菌可能與大腦交流。例如,有些患有肝病的人會在給予抗生素後改善心理能力。其他研究表明,與腸道細菌相比,沒有腸道細菌對壓力的反應不同。
為了進一步研究鏈接,柯林斯和他的同事首先給了健康的老鼠抗生素干擾其天然腸道細菌。老鼠變得不那麼焦慮了 - 他們不太猶豫地走出平台,更渴望探索。當他們的腸道細菌恢復到正常時,其行為也是如此。給予水而不是抗生素的對照小鼠沒有表現出行為的變化。沒有任何腸道細菌的小鼠接受抗生素時也沒有表現出行為的變化。
破壞腸道的含量似乎也影響了腦化學。與對照小鼠相比,給予抗生素的小鼠的大腦中的腦蛋白量增加了腦蛋白,稱為衍生的神經營養因子或BDNF。 BDNF水平的變化以前與抑鬱症有關,焦慮。
接下來,研究人員進行了一些腸道細菌。已知不同的小鼠菌株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模式。有些更焦慮,而另一些則具有侵略性和活躍性。研究人員從極端的小鼠那裡拿走了小鼠,並交換了腸道細菌。他們也看到了行為的變化 - 焦慮的老鼠變得更加活躍和大膽,侵略性小鼠變得更加被動。
益生菌的大腦
柯林斯說,研究人員懷疑細菌正在產生可以進入和影響大腦的化學物質。
柯林斯說,如果腸道細菌在人類的行為中也起著一定作用,旨在恢復正常腸道菌群(例如益生菌)的療法可能有助於糾正胃腸道疾病患者的行為和情緒變化。
柯林斯和他的同事現在正在研究胃腸道疾病患者的腸道細菌組成。他們想看看與那些沒有抑鬱症狀和焦慮症狀的人相比,內容是否有所不同。
傳遞:腸道細菌的變化會導緻小鼠行為變化。
這個故事由MyHealthNewsdaily,生命科學的姐妹網站。在Twitter上關注MyHealthNewsdaily的工作人員Rachael Rettner@rachaelrettner。